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問卷幫得什事?

2016-11-14

潘國森

朋友傳來一個互聯網站的連結,涉及一項網絡意見調查,這可是潘某人其中一個「老本行」呀!

事緣香港教育當局成立了一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以應對日益多見的學生自殺事件,剛向教育當局提交了報告。這個意見調查網站卻不知是什麼機構設立,實是舉辦意見調查的大忌。問題共有五個:學生自殺與香港教育制度有否關係?教育制度是否為學生帶來學習壓力?教育制度能否讓不同學生發展潛能?教育制度能否讓學生找到自我價值?應否全面檢討現行政策和制度?

五條問題都騷不着癢處,而且網上問卷任由網民填寫,家長、教師、大中小學學生等等都可以隨意參加,這樣不設隨機抽樣而任由調查「自流」,就是不依意見調查的基本行規了。既沒有合理的抽樣和甄別受訪者,也容易造假。

順帶一提,這個官方「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名稱有語病,顯然是先有英文名再行英譯中,這樣的「專家小組」只有能力幫忙「預防」,卻無力「防止」。閒話表過,言歸正傳。這委員會的研究報告無非是些老生常談的結論,他們分析了相關自殺學生的個案,得出精神健康問題、家庭問題、個人適應能力、處理負面情緒和人際關係等等自殺原因。真是太陽底下無新事了。

那個身份不明的網上問卷調查卻專門針對「教育制度」,初步可以推斷是某個政治壓力團體意圖假借民意,去支持他們早已定好的方案。

何解?「委員會」是真正分析自殺個案,極可能有根有據;「網上問卷」則是訴諸答卷人的個人感想,相信答卷人十之八九都沒有接觸過學生自殺個案細節。

看看那五條問題,可以猜想「主辦單位」最後會向教育當局推銷他們已寫好的那份「全面檢討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意見書!當中的建議不必跟「問卷調查」的結果有任何關係。

「教育制度」是啥東西?

在政治壓力團體的眼中,有任何毛病都是教育當局的失誤。按潘某人的想法,學校的辦學方針和日常具體運作也是「制度」的一部分。香港某所中學名女校向來都是「自殺重災區」,功課壓力這回事,不一定全關制度,學校和家長對學生要求嚴苛至於不合人情,也很有可能將學生引上絕路。

學校教育也只是教育的其中一部分,家庭教育可能更為吃重。什麼「發展潛能」和尋找「自我價值」,家庭的影響不見得就低過學校。

香港「政界」中有些人常有一個錯覺,凡是遇上學生自殺,就「條件反射」地認為學生是給學校或制度逼死。其實有些學生自感難以滿足父母的期望,又或者因戀愛失敗、感情挫折而生無可戀。此外,精神問題又很可能源於毒品影響。如此問卷可以有什麼幫助?

社會風氣是一大關鍵,時下年輕學生會把「自殺」當為處理難題的一個「可行」辦法,他們或許沒聽過「螻蟻尚且貪生」吧?

最後,還是要重申一點,有學生自殺了,不宜先責怪家長、學校、制度或社會「逼」死了學生。家長和老師可能有疏於教導的過失,難道就完全不能批評一下為小事結束生命的年輕人可能有點兒「不孝」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