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五十年代香港粵劇神童班

2016-11-15

過去十年,本地粵劇兒童劇團湧現,但全屬業餘性質。近日做資料搜集,發現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曾出現職業的粵劇神童班,前香港大學黃兆漢教授撰寫的《五十年代香港粵劇神童班》說:「五十年代,香港的粵劇開始走下坡,劇壇呈現一片衰頹之勢。當此惡劣環境之際,一些粵劇班政家、音樂家等人便出奇制勝,組織粵劇小童班(或稱為「神童班」),進行短暫培訓後登台演出,企圖一新耳目,吸引觀眾、增加票房收入,冀望可以扭轉粵劇的頹勢,至少可以賴此為生。終於在一九五四年四月四日(兒童節)被譽為『香港開埠百年創舉,粵劇有史以來奇跡』的『人之初劇團』首次面世。」

「 人之初劇團」是一個職業班,由編劇盧山、樂師簡仲堂和演員陳夢醒三人成立,盧山擔任班主。演員先後有小千歲(後改名文千歲)、小南紅、白鳳英、白豔紅、黃嘉華、黃嘉鳳、宋錦榮、小上海妹、小白雪仙、雷靄然(鄧碧雲的女兒)、紅霞女、嬌嬌女、任香菱、馮超凡、梁雄風、江帆影、雲展鵬、豔雲芳等。

該劇團以三十位四歲至十四歲的兒童為主要演員,故被行內稱為「神童班」。該班每輪演出時間較短,多為一至三天,且經常變換演出地點,在香港各大小戲院及澳門等地演出,以維持觀眾新鮮感。其上演劇目除個別量身定做,如《雪姑七友》等外,其餘均演出成人劇目。無論在化妝、唱腔、表演藝術各方面均仿照「成人班」。在該劇團兩年多的演出活動中,小千歲、黃嘉華、黃嘉鳳等小演員脫穎而出,他們於六十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

該劇團雖是童班,卻與清末民初粵劇童子班有較大不同。 劇團運作經費多由演員家長提供,演員需繳交學費,演出收入歸班主所有,演員則獲得金牌或其他獎勵。演員由班主與其父母約定,以較為自由的形式參加。由於並無「生死約」 束縛,且從不體罰,故演員與班主關係較好。培訓方式以指導模仿、排練劇目、促成演出為主,兼有基本功訓練。

該劇團自成立起至1954年陸續演出不斷,其受歡迎程度不比同期的粵劇名班遜色,為當時不景氣的香港粵劇演出注入不少活力。1955年中,該劇團演出活動減少。1956年5月該劇團曾赴東南亞地區作短暫演出,回港後停辦。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