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走東走西:貓鳥大戰

2016-11-19

余綺平

百多年前,新西蘭南部杳無人跡的斯蒂芬斯島(Stephens Island)居住了一種極為珍貴、身形細小(僅長十至十七厘米)的鳴禽鷦鷯鳥。

1894年該島的燈塔落成,燈塔守護人帶來一頭已懷孕、名叫蒂比絲(Tibbles)的家貓登島同住。蒂比絲貪玩好動,經常追殺鳥兒,然後將鳥屍帶回燈塔。守護人對這種全身毛茸茸,長相像老鼠的鳥屍好奇,他將鳥標本寄給新西蘭鳥類學學會研究,確實為鷦鷯鳥。在短短一年間,島上的鷦鷯鳥全給蒂比絲和牠的孩子消滅掉了。

最近美國鳥類學家、史密森學會候鳥中心主任馬拉(Peter P. Marra)博士出書,引用斯蒂芬斯島鷦鷯鳥案例,指證貓是鳥類的「頭號敵人」。馬拉呼籲世人,須將寵物家貓鎖在家裡;或者替貓兒套上牽貓帶,像放狗一樣去陪貓散步,免得牠惹事。

馬拉的新書名為《貓戰:小殺手帶來的災難性後果》(Cat Wars: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a Cuddly Killer),作者認為,斯蒂芬斯島鷦鷯鳥的悲慘下場,正好警告了世人,貓是生態學上的惡夢--單是一頭家貓,便足以摧毀一個珍貴物種。而單在美國,每年遭貓殘殺的鳥兒,達2.4億頭。

作者認為,這是連場大屠殺。最可惡的是,這些貓兒殺手有主人飼養,無需殺生覓食。牠們虐殺鳥兒,純粹為好玩和自娛。馬拉呼籲立即採取行動,去阻止這些貓兒對自然生態的威脅。

這一場貓鳥大戰,引起英國環保分子和愛貓者對美國愛鳥者的反駁。據《星期日郵報》一篇署名文章指出,貓鳥之爭,與雀鳥的迅速繁殖和貓兒的惡行完全無關。戰爭的罪魁禍首,反而是人類。

例如,如今地球上數目最龐大的鳥類,是由人類飼養的雞隻。雞農興建巨型的電力保溫雞場,採取低劣的管理土地手法,造成地球溫度改變,破壞生態,導致傳統的農作業生產方法消失。這種人類破壞大自然的舉動,比起家貓殺鳥的破壞生態行為更加殘酷。

據英國皇家保護鳥類協會的統計數字,英國現有家貓約740萬頭,遭遺棄的無主貓約900萬頭。牠們在危險動物排名榜裡,列位極低,難有充分理由去指證貓兒屬滅鳥主兇。

美國的家貓有8,600萬頭,超過寵物狗兩成,平均近半數美國家庭養貓。《貓戰》一書所激發的爭議,已逐漸蔓延歐美。

《華爾街日報》認為,人類將破壞生態的罪名加在貓身上,事情就簡單得多。如果歸咎於氣候變化,事情就變得複雜了。貓,成了代罪羔羊。

當然,鳥兒對自然界有虓奶j貢獻;牠們傳授花粉、播種和杜絕昆蟲的禍害。鳥兒,有功也有勞,何至於像鷦鷯那樣遭絕種?

我在百度百科尋找「鷦鷯」的解釋,看到一句名言:「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小小的鳥兒在森林裡築巢,林子再大,牠只不過佔了一根樹枝--人類真正需要的物質其實很少,不必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貓鳥之爭,代表自然界的殘酷;人類的貪婪之爭,遺禍更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