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世界華文作家忠告文學寫作與時俱進 方能支撐華語未來

2016-11-23
■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十屆全球會員代表大會日前於香港閉幕,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二百多位代表齊聚本港,交流文學寫作體驗,探討華語寫作的前景。■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十屆全球會員代表大會日前於香港閉幕,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二百多位代表齊聚本港,交流文學寫作體驗,探討華語寫作的前景。

華語寫作是一個在全球化背景下非常值得重視的文化身份與傳承的重要議題。日前,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十屆全球會員代表大會於香港閉幕,來自全球五大洲的二百多位代表齊聚香江,交流文學寫作體驗,探討華語寫作的前景。接受本報專訪的亞洲華文作家協會香港分會會長、新界鄉議局議員、本港著名詩人廖書蘭博士表示,華語寫作的前景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議題,值得每一個以華語為母語的人深入思考。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今次於香港主辦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十屆全球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全球的不同分會會長進行了會務報告,健康與養生乃是今年會議的主題。同時,作家們也探討了華語文學寫作的核心要點。廖書蘭認為,華語文學與寫作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興寫作者的參與和興趣。在她看來,時代的變化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寫作模式。

全球化的語境下亦不能犧牲母語

今次前來香港參會的作家,來自五大洲。在廖書蘭看來,這是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一種寫作探討。廖書蘭告訴記者,全球化不僅僅是一個經濟進程,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和自我身份重新定位和轉換的過程。她說,是否在地球村和世界公民的框架之下,民族國家或是民族文化的論述就會變得薄弱呢?

廖書蘭接受本報訪問時表達了這樣的看法:愈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自我的族群文化愈是應當成為一個自我區別於他者的標誌。她對記者說,如今,不可否認,即便是在香港,英語都是一種強勢的語言和文化。她覺得,固然,英文作為一種走向世界的工具,是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但是,廖書蘭特別強調,這種學習和掌握,是不能夠以犧牲華語使用者自己的母語為代價的。如果作為華人社會一分子的成員,其母語成為了一種無法表達文學美感的語言,則華語最終的結果便是會成為一種家庭語言或是廚房語言。這樣下去的後果,在廖書蘭看來,即便大家仍舊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華語或是中文,但是已經難以用文學的方式去表達或表現華語或中文的美感,這是特別值得警惕的。因此,以廖書蘭的立場看,華語寫作具有一種緊迫性和關鍵性。

華語文學不再是單一的文本創作

廖書蘭特別強調,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一種語言,它的生活性和文學性,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兩個範疇。文學性既來自生活,但同時也具有某種意義上的獨立性。所以,廖書蘭認為,文學語言,實際上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體現出了一種語言自身的美感和特點,所以文學寫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她特別向記者強調,對於一個華人而言,即便英語再好,與純正的英文文學創作,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距離。因此,從這個角度說,華語的美感,便是來自文學語言的表達。

今日乃是一個網路的時代。廖書蘭認為,華語的文學語言表達,既要有傳統的文學名著的功底,繼承來自古典漢語的詞彙之美,同時也應該在自媒體、自我創作的潮流中,突出華語的獨特地位。她表示,很多華語的詩歌、散文,如今更多是靠網路進行傳播,很多經典的華語對白或是名言的產生,乃是依靠電影電視劇的媒介。因此,今時今日的華語文學語言,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文本文學創作,而是一種立體化、大眾化的文字傳播。在這一傳播的過程中,人們會接受到華語背後所承載的歷史、美感、文化甚至價值觀念。所以在她看來,與時俱進的文學寫作,才能真正支撐華語的未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