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逛街是女人的天性,無論張揚的富婆還是優雅的名媛,抑或嘻嘻哈哈卻捉襟見肘的小女生,哪個女人不愛逛街呢?逛街不一定要購物,看看那些爭奇鬥艷的新潮百貨乃至帥哥靚女身上炫目的時裝就夠人一飽眼福了!我卻不太喜歡逛街,覺得太費時耗力,不如在家看書寫作做家務,況且滿大街的霧霾和煙塵也不利健康啊--當然,如果是閨蜜相邀,我也會高興地出去走走,既活動筋骨,也增加閱歷平添情趣呢!
昨晚,劉芳、王梅兩位閨蜜一起相邀逛街,說是出去隨便走走,散散心。我一口應允。
晚秋的夜風直撲面頰,讓人領略北方冬日的寒意,不禁打了個寒顫。法桐的黃葉落滿一地,踩上去簌簌的、軟軟的,感覺挺好。路邊有幾家新開的店舖,燈火通明。遠處幾棟大樓上,霓虹閃爍,宣告着城市的繁華。突然一個黑影幽靈般走向我們,塞上幾張傳單就一閃而去,拿起一看,是印着「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節」紅色大字的促銷廣告。我說:「真快啊,去年光棍節火藥味尚未消盡,今年的商戰又開仗嘍!」劉芳笑道:「這就叫歲月無情催人老呀!」前面是十字路口,拐彎處有家「良品舖子」,是我們喜歡的小店,三人異口同聲:「去看看良品吧!」走近一看,傻眼了,擺滿花花綠綠各色零食的小店突然搬家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口大黑鐵鍋,鍋下爐火燒得通紅,鍋裡裝滿大顆粒褐色粗沙和金黃板栗,一個身着T恤的壯實老漢,手執鐵掀在鍋裡用力翻動,旁邊一個小青年,怯生生地試着吆喝:「糖炒栗子,剛出鍋的糖炒栗子勒!」那個「勒」字拖得很長,像是豫南一帶的方言。
不知是爐火帶來些許溫暖,還是撲面而來的炒栗子香甜氣味掀動味蕾,我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溫馨與親切。哦,糖炒栗子,它陪伴我度過多少難忘的童年時光啊!攤主為我們稱好三包栗子,我們爭相付款,人家卻死活不要錢。我們一愣,站在一旁的小伙子道出原委:原來這對父子是我家多年前的隔壁鄰居,老漢原是鄭州鐵路局客運段一名檢車工,人很熱情,過去我家凡買火車票、接送旅客什麼的,可是幫忙不少,我兩家關係特別好。20年前市裡搞舊城改造,大家成了拆遷戶,從此各奔東西斷了聯繫,隱約記得當時拆遷時這小伙子才不過五六歲吧。老漢說:「一晃20多年啦,老想你們吶!我知道你叫愛玲,跟一位有名的女作家同名同姓,你媽可好了,俺媳婦那年中風就是她幫着照顧的,俺這孩子從小也是她抱大的啊!」真是巧了,在這個初冬之夜,無意間碰到20年前的老鄰居。我們接過三包熱乎乎、香噴噴的板栗,互相說些多保重、多聯繫的話依依不捨地告別,趁他倆不備,我麻利地掏出一張百元鈔扔到他裝板栗的麻袋裡......回家路上,我們一邊緩步而行,一邊品嚐板栗,這久違的美味,讓我又想起一段塵封的往事來。
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一個雪夜,我從插隊落戶的豫東農村回城,一下車便趕往醫院探望因工傷腿部骨折的父親。我身上只有三塊錢,給爸爸買點什麼呢?忽然發現路邊有個小攤,圍着不少人,是賣糖炒栗子的,我當即買了一包剛出鍋的熱板栗,為了保溫,我摘下脖子上的圍巾緊緊包好,一路小跑奔向醫院。
我清楚記得,當我把那包還透着熱氣的板栗捧給爸爸那一刻,他驚喜道:「剛出鍋的糖炒栗子,太好了!閨女啊,我昨晚還夢着它哩!」他當即取來一顆,用大拇指和中指夾住,稍用勁,「啪」的一聲,殼裂開,露出金燦燦的果實。他沒有吃,卻把它塞進我的口中。我一嚼,只覺得滿嘴溫潤綿甜,絲絲縷縷直入心田。此時媽媽也把剝好的栗子塞進爸爸嘴裡,老爸滿足地閉起眼睛慢慢品嚼,我發現,他的眼角卻滲出淚花......
回憶像過電影一樣匆匆閃過,多少年前的溫情忽然像春水般漫過心底。我又想起另一個溫馨的鏡頭,那是若干年前我姐姐與姐夫第一次約會,他倆相約在商丘南湖公園見。姐姐在公園門口左等右等,男友卻遲遲未現身,眼看比預定時間過了半個鐘頭,姐姐一氣之下扭頭要走,忽見我姐夫騎着單車匆匆趕來,姐姐正要發作,姐夫嚇得快要哭了,連聲解釋:「知道你愛吃糖炒栗子,一連跑了四五條街總算找到,耽誤了,對不起,對不起啊......」
聽完我的回憶,劉芳感慨道,糖炒栗子是最適合熱戀中人吃了,在寒意浸人的冬夜,有情人互相偎依着,並肩走在華燈初上的街上,慢慢嚼着溫熱香甜的糖炒栗子,愛情的滋味就更香濃悠長了。王梅笑道:「是啊是啊,《詩經》裡有『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的描寫,詩中的姑娘與她心愛之人是近鄰,但那時男女受授不親,無法表達愛意,要是在今天,那男的只要送她一包糖炒栗子,就一切搞定嘍!」
我知道,板栗的故鄉在中國,陝西半坡遺址就有栗子,說明我國種栗已有4,000年歷史。古人將它與桃、杏、李、棗並稱「五果」。《史記》記述,春秋時一些國君大力倡導種栗,凡栽栗樹千株以上者即封「千戶侯」。栗子入也藥源遠流長了,南朝時就知其有防病祛病之功,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栗子性味甘溫,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等功效。宋文豪蘇軾晚年常腰腿痛,他早晚口嚼板栗,嚼出漿液慢慢吞嚥入肚,久之其病自癒。板栗入菜,也多美味,栗子燉雞、栗子紅燒肉等均是佳餚。糖炒栗子在我國歷史悠久嘍。宋詞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裡云:「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說當時汴京城(開封)有個叫李和的人,專營糖炒栗子,品質一流、名聲遠播,買主趨之若鶩,以至「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連大名鼎鼎的陸放翁都對他讚不絕口,可見這位李和靠糖炒栗子這獨門絕技,成了發家致富的表率。後來汴京被金淪陷,李和流落到河北,某日巧遇大宋舊臣,獻上炒栗,那宋吏觸物生情想起亡國之痛,怎麼也吃不下去呀!
前年深秋,我去嵩山遊玩,深山有一古廟,已經破落,廟後有一大片栗子樹。村民說,此地盛產板栗,往昔僧人大量儲存栗子,遇荒年則熬製栗子粥佈施災民,傳為佳話。抗戰時期,皮定均麾下一支小分隊在此打游擊,彈盡糧絕時就靠一小袋板栗養活十多名勇士,最後贏得戰鬥的勝利。我還瞻仰過著名的秋收起義會師地--湖南瀏陽市文家市鎮,1917年冬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後到同學陳紹休老家文家市鐵爐沖村做十多天社會調查,臨走時在山下種了幾棵板栗樹留念。有人問:「你家不在此地,種樹何用?」毛回答:「前人栽樹,後人吃果嘛!」解放後陳家後人幾次給毛主席寄去他親手種的板栗,毛很高興,還寫信答謝。
近年劉芳常去美國探親,她兒子在密蘇里大學工作,那裡每年都舉行板栗節,其果實碩大無比,肉質香甜細膩。她就在板栗節上品嚐到現烤的板栗和板栗醬、板栗冰淇淋,她兒子還買了幾株板栗樹種在庭院裡。劉芳說:「密蘇里大學有大片板栗林,都是從中國引進的。不過中外有別,在美國吃不到炒板栗,還是家鄉的糖炒栗子好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