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鳴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
張曉明「五個需要」的論述,聚焦香港特區立命存身的根基、民生問題的關鍵、社會矛盾的風險、經濟發展的重點、法治精神的要害,指明了香港不忘初心、穩中求變的着力點。
又是一年新春至,中聯辦昨晚邀請香港各界人士共賀2017年新春。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致辭中說,希望香港新的一年裡,政通人和,穩中求進,增添正能量,提升和諧度。如何達到這些目標?他提出了「五個需要」: 需要我們大家不忘初心,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需要社會各階層以大局為重,需要香港各行各業人士抓住機遇,需要全社會行之正道。「五個需要」的論述,切中了香港繁榮穩定的要害,指明了香港2017年穩中求變的着力點,值得香港各界深思。
不忘初心,築牢根基
當一個人感到煩躁、困惑、迷茫的時候,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當初為什麼出發?一個城市也是如此。站在2017年的地平線上,回望20年前的「九七回歸」。我們應該想一想:香港回歸祖國的初心是什麼?是為了與祖國鬧彆扭嗎?是為了落後沉淪嗎?是為了讓香港變成顛覆國家政權的基地嗎?都不是!我們的初心是為了香港好、祖國好。怎樣讓香港好、祖國好?鄧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中央和香港各界共商大計。歷經數年,起草了體現「一國兩制」方針的基本法。「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根基,「本根不搖枝葉茂」,任何時候,我們觀察、謀劃、處理香港的任何問題,都不能脫離這個根基。
香港近年來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之所以令人擔憂,正是由於某些勢力要動搖香港特區賴以生存的根本。有的把「高度自治」解讀為「完全自治」,無視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有的公然違背基本法,以所謂「國際慣例」為標準來觀察和處理香港問題;有的把香港當成一個國家或獨立的政治實體,妄想與中央平起平坐;有的妖魔化內地的政治制度,「井水」欲犯「河水」;甚至有些議員公開包庇、縱容臭名昭著的「港獨」分子。凡此種種,決非細枝末節,而是動搖根基。
新的一年,我們怎樣起步?張曉明主任說:「需要我們大家不忘初心,始終牢記『一國兩制』的宗旨,深刻認識到『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根基,正確把握香港特別行政區與中央、與國家的關係,堅守原則底線,互相尊重包容。」可謂至情至理!
聚焦民生,紓解民怨
香港市民近年來的民怨從何來?源於民生。比如:房價畸高,貧富差距拉大,年輕人創業置業艱難。「解鈴還須繫鈴人」。解決民生難題,需要政府、市民和各界人士一起想辦法。大家都在這個「鍋」裡舀飯吃,我們要「補鍋」,而不能「砸鍋」。
張曉明主任說:「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謀劃香港的長遠發展目標和戰略,群策群力解決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熱心幫助年輕人創業置業。」他還說:「需要社會各階層以大局為重,善於借鑒一些西方國家民粹主義抬頭、社會階層嚴重分化導致經濟危機和政局動盪的教訓,把握好政策取向和力度,注重兼顧各方利益,努力紓緩和化解社會矛盾。」前一句話,指出了解決民生難題的正確路徑,後一句話是對港人的忠告:不要自己砸自己的「鍋」!
解決民生難題,香港不缺錢,特區政府長於理財,財政盈餘可觀;香港不缺想法,本屆政府推出了新建公屋、增加用地、拓展市鎮、扶貧安老等計劃,已取得一定成效;香港也不缺機遇,國家「十三五」規劃對港澳地區的發展作出指引,推進粵港澳協同發展,吸引香港企業到「珠三角」發展,鼓勵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就業。香港缺什麼?人心!「人心齊,泰山移」。現時的香港,人心不齊,遇事難以達成共識,是最大的「攔路虎」。改善民生,紓解民怨,不能只把責任推到特區政府身上,這是廣大市民的共同責任,需要齊心協力。
抓住機遇,共謀發展
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達到6.7%,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剛剛過去的2016年,當許多國家和地區爭相搭乘「中國快車」時,在香港卻有一股勢力,主張「中港區隔」,驅趕內地遊客,阻撓高鐵、港珠澳大橋建設等與內地聯通的基礎設施項目,雖然這些人只是極少數,但這種奇怪的論調讓世人驚詫!
香港近年來經濟增長乏力,綜合競爭力下滑,亟需新的機遇、新的動能、新的血液。中央對香港的發展也格外關心,「滬港通」、「深港通」、「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建設,都給香港提供了巨大機遇,只要把「背靠大樹好乘涼」的文章做好,香港一定會獲益不菲。香港除了擁有貿易、金融、航運三大優勢以外,面對內地消費升級的現實,香港還有許多明顯優勢。比如:電影業。隨着中國內地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電影消費需求旺盛,香港擁有良好的創意產業融資機制和市場運作機制,完全可以在內地市場分得一杯羹。又如:醫療業。香港的醫療系統、服務質素達到世界水準,隨着內地高消費者日益重視健康,追求高水平醫療服務,香港的醫療業和康養產業大有可為。香港還有哪些行業有明顯優勢?不妨細細分析,挖掘機遇。
張曉明主任說:「需要香港各行各業人士抓住機遇,以更廣闊的視野認清香港在國家和世界發展格局中的位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在『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結合點上積極作為。」這並非官話套話,實為有的放矢,肺腑之言。
尊崇法治,回歸理性
新的一年,市民還需要反思:這些年,香港失去了什麼?有兩個字不容迴避:理性。香港本是一個商業城市,香港人素來理性務實、尊崇法治,緣於此,當世界許多地方為「主義」而爭鬥不斷的時候,香港人埋頭苦幹,成為令世人矚目的「亞洲四小龍」,書寫了「香江傳奇」。
然而,這些年來,香港變得越來越浮躁、越來越虛妄、越來越偏執,某些人凡事都要貼上政治標籤,逢中必反,逢特首必反,為反而反,立法會「拉布」、「流會」不斷,經濟民生項目屢屢擱淺,少數人騎劫大多數人利益,致使香港喪失了不少機遇。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對立情緒也日益嚴重,從非法「佔中」,到旺角暴亂,再到梁游違法辱華事件,哪裡還看得到「法治社會」的影子!不禁讓人感嘆:這還是香港嗎?
「泛政治化」為害至深,作為中聯辦主任的張曉明亦深有體會,他深情地說:「需要全社會行之正道,明辨是非,尊崇法治,共同抵制『泛政治化』傾向,回歸理性務實和開放包容傳統,像大家熟悉的歌曲《獅子山下》所唱,『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此言振聾發聵,發人深省。香港,不能迷失了自己,是回歸理性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