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談及人口老化,我們很多時就只想到會為社會帶來很多問題,如醫療負擔加重、勞動力下降等。不過,經過兩個月關於積極老齡化的服務研習後,我意識到關注人口老化並不只是為了要減輕社會負擔,而是要更多地關注老年人晚年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這次除了鄰舍輔導會得富泰鄰里康齡中心之外,我們也參與了屯門區長者日間護理服務中心、屯門區綜合康齡服務中心和屯門區綜合家居照顧服務中心的服務。其間我們接觸的對象大部分都是長者和社工,而在我們與部分老友記聊天時,談及他們與年輕一輩的相處,他們都表示不需要兒女時時刻刻在身邊,但掛心總是有的,只要兒女給他們一個電話,就會覺得很安心。
我聽到的時候,既感動又感慨,因為老友記辛勞一生養育兒女,最終也只希望兒孫開心,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但其實沒有事情比一家人齊齊整整聚在一起更開心。
所以請大家有空也多回家與家人吃吃飯,平日也不要吝嗇每天幾分鐘的時間打電話給爺爺xx問候一下,現今科技那炸o達,要隨時聊聊天也不是難事吧。
兒孫地位不可替 主動關愛享天倫
經過這次研習,讓我想到了一個很諷刺的現象。社會提倡大家多當義工,或者探訪老人家,於是我們就積極參加義工活動,希望探訪更多的長者。
然而,如果從根本看,為什炬{在社會需要這泵h義工去探望長者呢?其實老人最想得到的是自己兒孫的探望和關心,而義工其實不能夠取代他們的兒女。
我們也有自己的公公婆婆,何不現在就好好關心他們呢?這不是個更根本的做法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他朝我們安坐家中時,不也會希望得到兒女關心,共享天倫嗎?
我希望將這經驗分享過後,能影響身邊的人,能持續積極地採取行動,關心家人,特別是長輩。要下一代也有敬老護老的心,一代傳一代的教育是至關重要。
護老政策或許輪不到我們決策,但關心自己家中的「全家之寶」還是可以做到的,當我們樹立了敬老的榜樣,下一代自然會得到最直接的身教,正如我也從老友記身上得到了深刻的ㄤo和感受,這種代代相傳的模式才是能達至家庭和諧的長遠方法。(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四年級生古翠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