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位中一女生,對劍球運動擁有濃厚興趣及天賦,夢想是成為職業劍球選手及教練。她每天都很努力練習,不論在家中、在街上、在學校,她總是劍球不離手。這本是一個追逐夢想的熱血故事。然而,不難想像,女生對劍球的「沉迷」終於引起了父母的憂慮,母親不忍看到女兒為了劍球而毀了學業,自此母女二人就着成績、功課、溫習的拉鋸成為了生活的主軸。
母親視女兒的夢為不切實際,女兒視母親為夢想的劊子手,這個分歧成了她們之間的一個死結。
「有誰喜歡去旅行?」當我在家長講座中向台下的參加者發問這個問題時,席上接近七成的參加者舉手回應。大部分港人都喜歡旅行,哪怕只是簡簡單單的長洲一天遊,然而並非所有人均曾思考自己喜歡去旅行的原因及目的。當我嘗試從台下參加者中尋找答案時,得到的回應眾說紛紜,有人為品味人生,有人為開闊眼界,有人為共享天倫,更有的為逃離現實......
同是旅行 目的各異
的確,同樣喜歡旅行,卻可能每一位都抱着不同的目的、期許、計劃、憧憬,甚至大家對「旅行」的定義及意義都有機會有截然不同演繹。當一班正值盛年的家長們回望過去,他們不難發現「旅行」在心目中的意義原來亦隨着年紀、經歷、喜好,甚至體魄的轉變而不斷調整。背包旅遊、青年旅舍、工作假期、打工換宿等詞彙,彷彿只屬於年輕人的世界;隨着我們開始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去旅行時就開始着意追求品味、享受、深度。兩者孰勝孰負?只能說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各有市場。
人生又何嘗不是一趟旅程,不同的選擇為我們帶來不同的經歷及體會。年少時,我們對世界充滿熱情及好奇,渴望無畏無懼地向外探索、冒險,眼裡看到的是不盡的可能性及機會,享受着沒有束縛的「自由行」,那時候,我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飛。
長大以後,我們意識到世途險惡,故此更熱衷安逸、舒適的旅途,亦期望子女跟隨自己的步伐,分享我們探路的成果,共同於安逸的棲息處享受美好風光,卻忘了子女當刻嚮往的是另一番景致。
成功無指標 放膽去闖蕩
生活的洗禮訓練了我們能敏捷地以不同的標準作出評價及判斷,「背包窮遊」象徵了沒出息及放任,「豪華歐遊」成了公認的成功指標。然而,難道背包客的堅毅、勇敢、大同、隨性就不能定義一個人的「成功」?難道我們就只能隨波逐流地競逐社會認可的「成功」標籤?
我們都曾年輕,我相信年輕人需要的是拍翼的機會,以及相信自己能振翅高飛的初心,而非單單是安逸的棲息地或單一的路線圖。如何尋找合適的目的地、如何闖出自己的領域、如何強壯他們的羽翼、如何抓緊有利的風向,這是他們的功課及歷程。我們又何必鼓勵他們故步自封、白白失去飛的本領?
撰文:張玲玲姑娘 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
查詢電話: 2177 4567
歡迎瀏覽:http://www.hkfw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