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參加港澳政協委員聯組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希望特首選舉是「君子之爭」。的確,特首選舉應該比政綱、比理念、比能力,通過「君子之爭」凝聚共識、團結社會、提升管治。所謂選委3月26日投票時需拍下選票和驗指紋的謠言,是為恫嚇選委並使選委產生逆反心理而改變投票意向,相信廣大市民和選委不信謠言,不互相抹黑攻訐,不會讓選舉劣質化,使特首選舉真正成為「君子之爭」。
「君子之爭」就要比政綱
特首選舉政綱十分重要,政綱主要是呈現參選人怎樣把願景指導各政策範疇的施政方向及重點所在,它是參選人和選民之間的「合約」--參選人作出承諾,選民就按政綱日後要求當選者「找數」。
不可忽視,香港競爭優勢弱化,深層次矛盾顯現,包括經濟結構單一、貧富懸殊擴大、社會向上流動性減少,經濟轉型舉步維艱等,引致發展步伐遠遜於周邊國家和地區。過去20年,香港的GDP增長平均為3.96%,新加坡同期的增長卻達到6.6%。「君子之爭」就要比政綱,比誰更具有宏觀視野,能為香港長遠發展打算,能夠經過深思熟慮,針對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從具體問題入手,以循序漸進、逐步推進、持續改善的手法,尋求逐步解決問題。
林鄭月娥發表的完整政綱充分體現管治新思維,在對香港面對的矛盾進行全面深入了解、準確研判的基礎上,就市民最切身、最關鍵的問題,提出既不違反管治大原則,又突破框框、切實可行的創新辦法,以綜合施策的思維解決深層次矛盾,展示出富有擔當、務實進取、善於創新的鮮明管治風格。
「君子之爭」就要比理念
香港不僅是700多萬人的香港,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香港,也是子孫後代的香港,大家都要共同關心。從太平山、獅子山、八仙嶺和鳳凰山俯瞰香港,我們看見繁華的一面,也看見發展的迫切需要。對此,政府的管治理念十分重要。
良好管治必然強調成效,特區政府需要有一套適合時代變化和針對社會情況的現代管治理念。林鄭提出從三個方面入手提升管治,包括與民共議、廣納賢能,政府努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促進者和推進者,以及實行新的理財哲學,讓社會分享經濟成果。這三個管治新理念有助突破香港管治困局,對香港落實良好管治有積極意義。
「君子之爭」就要比能力
中央提出「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支持」的四標準,其中「有管治能力」,說明特首之位必須有能力者居之。要考察一名候選人是否有能力,需要考察兩個因素:過往履歷以及政綱理念。
林鄭36年來在不同部門盡忠職守、服務市民,歷任副庫務司、社會福利署署長、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發展局局長、政務司司長等職務,具有豐富的管治經驗,更因擅長處理棘手問題,贏得「好打得」的稱號。
在處理社福界落實「一筆過撥款」、清拆中環皇后碼頭、加快市區重建、推動政改諮詢、貫徹落實人大釋法等重大事件中,林鄭充分展示積極有為、敢作敢當的能力。香港要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一個有能力、有擔當、敢負責的特首,一定能帶領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造福港人。
不信謠言 不互相抹黑攻訐
反對派喉舌《蘋果日報》造謠說:「中聯辦要求選委3月26日投票時,違法拍下選票。」又造謠說:「如果這些選票最終運到內地,而國家又掌握你的手指紋,只要檢測對照便馬上知道你投票支持了誰。」所謂選委3月26日投票時拍下選票和驗指紋的謠言,是為恫嚇選委並使選委產生逆反心理而改變投票意向。
反對派造謠稱,有建制派人士提出「不支持林鄭就是反對中央」的說法,以此作為「中央欽點」的一個「證據」,但有關建制派人士已澄清絕無講過有關說法。
反對派又造謠稱,建制派選委公開抱怨受到壓力,要其轉軚提名北京屬意的候選人云云,但造謠者卻講不出可信的具體例子。慶幸的是,參選各方尚未出現大規模互相抹黑攻訐,各方都應珍惜這局面,不信謠言,不互相抹黑攻訐,不要讓選舉劣質化。
「君子之爭」選出符合四標準特首
張德江希望特首選舉依法有序進行,順利選出愛國愛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擁護的行政長官人選。特首選舉已進入衝刺階段。參加會議的多位政協委員說,張德江未提及中央支持哪位候選人,希望今次選舉是「君子之爭」,最終選出有擔當、有駕馭複雜形勢能力、能夠團結香港各界的行政長官。
廣大市民期望有一場公平公正、君子之爭的選舉,這樣選出來的特首更有公信力,更能團結社會,更能凝聚共識暢順施政。因此,特首選舉應該比政綱、比理念、比能力,通過「君子之爭」凝聚共識、團結社會、提升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