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林鄭︰同行始於聆聽 創新源於集思

2017-03-06
■林鄭月娥表示,自己堅持要見完38個界別選委、做了100場會面、12場座談會,才正式提出完整政綱,是希望廣納意見,真正做到與各界「同行」。 莫雪芝  攝■林鄭月娥表示,自己堅持要見完38個界別選委、做了100場會面、12場座談會,才正式提出完整政綱,是希望廣納意見,真正做到與各界「同行」。 莫雪芝 攝

接受本報專訪 述起草政綱堅持先見38界別 百場會面納眾議

特首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常說,像她這種做了幾十年公務員的人,要寫份政綱,其實好容易,但這次她卻堅持要見完38個界別選委、做了100場會面、12場座談會,才正式總結。對於被批評遲遲未有政綱,並藉此冷嘲熱諷她「無政綱亦有提名」,林鄭月娥沒有特別在意,只是埋頭苦幹盡量趕工,終於在2月27日公佈政綱。她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這樣做是真心希望將大家的意見盡量納入政綱,真正做到與各界「同行」,與民共議。

這樣寫出來的政綱有多貼地?她以「pitch fee(提案費)」這個令大家都摸不蚗Y腦的名詞為例,直言︰「我不相信有人識提,因為沒有聽過本地設計師的苦水,就不懂得提這個建議。」■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文倩、朱朗文、吳明

林鄭月娥總結自己是次編寫政綱的「三部曲」的歷程,先是在上月初舉辦分享大會,談自己認為要優先處理的土地房屋、優質教育、發展經濟三項議題,並帶出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理財新哲學的三項管治新風,「講完再和選舉界別談,就有較好基礎。」

聽設計師吐苦水 推「提案費」新設想

了解了各界初步意見,她在上月中就提出了具體措施,例如為教育增加50億元的額外新資源,希望可為教育界提供穩定環境;推出「兩級制利得稅」鼓勵中小企發展,再推出「額外扣稅額」鼓勵企業增加研發開支,幫助香港成為創科中心;提出重建置業5層階梯,增加綠置居,再增設「港人首置上車盤」,為港人重燃置業希望。

這些較實在、也較破格的舉措,林鄭月娥說︰「希望可引發更多討論。」在百多場會面和座談會,她也聽了38個界別選委的意見,上月底推出的政綱中的不少措施,瞬間吸引了市民的眼球,如「居屋出租試驗計劃」;用政府所取得的股息去補貼港鐵車費;就領展問題,在相關設施不足的地區,增建公共市政街市等。

在林鄭月娥眼中,應對社會問題,政府可以有更主導的角色、更創新的做法。她指茼菑v政綱中的「pitch fee(提案費)」一項,對記者詳細剖析。到底什麼是pitch fee?林鄭月娥解釋︰「政府有時招標,當中有設計元素,如新聞處找人拍片,公開招標,讓設計公司做個presentation(簡介)、拍個『毛片(未經後製的片段)』,如果你中標就有生意做,不中什麼都沒有。是什麼都沒有!如果你做多十次八次這樣的提案,都是什麼都沒有,就真的好淒涼。」

因此,她參考了年輕設計師的意見,認為讓入圍者取得提案費的建議可取,「我們可以立個標準,如50萬元,拿茬o個預算,他們就可以請設計師,不用次次白做。」

補償未中標入圍者 活躍市場扶持業界

或許有人認為,這樣細眉細眼,算是什麼措施呢?林鄭月娥緊接荋N說,這在大項目中同樣適用,若工程項目中有「design and build(設計及建造)」元素,如80億元的啟德郵輪碼頭項目,及去年啟用、同樣位於啟德的工貿大樓,他們都要承建商與建築師合作,自行按條件要求去做設計,製作模型,向政府入標。林鄭月娥坦言,這樣入一次標,成本可能過千萬,投標者要交整套東西給政府考慮,但政府又不給錢,對行業發展並不理想,「故這樣的提案費亦可適用於有設計元素的招標項目。如果政府肯帶頭做採購政策,市場就活起來,本地設計業就多了動力,可以栽培多幾個設計師、建築師,這都是政府(促進行業發展的)行為。」

【談理財】藏富於民 勝於錢鎖庫房

林鄭月娥提出理財新哲學,強調政府坐擁龐大儲備,要將錢用得其所,與民共享經濟增長成果。她在訪問中解釋,政府實際儲備有過萬億元,如藏富於民、將錢投資於民生方面,效果會比鎖在庫房更佳,又認為管理公共財政要與時並進,不斷調校,不應一輩子死守一兩個所謂「規矩」。對於增加了的公共開支,她指應透過發展經濟填補,「造大塊餅」,令政府維持收支平衡。

港儲備雄厚 人稱現「結構性盈餘」

林鄭月娥重申認同審慎理財原則,因香港是外向型經濟,不適宜與西方國家看齊,將公共開支推高至佔本地生產總值(GDP)六成甚至七成。她又指,自己任職庫務局期間,曾參與中英聯絡小組,編制橫跨回歸前後的1997至1998年度預算案,其間曾向中方專家解釋何謂審慎理財。

「我指的是程度問題。」她指出,特區政府財政儲備在下月底會達到9,300多億元,加上有700多億元存放於外匯基金內預留作房屋儲備金、而沒有收取的投資收入,實際儲備可達過萬億元,「過萬億是什麼概念呢?代表政府兩年間一點收入都沒有,也可以維持到,包括基建開支。我看不到有什麼國家或地方可以有這種財力。」

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條要求,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GDP增長相適應。林鄭認為,現時政府完全做到有關要求,甚至「做凸了」,「有人更說我們出現『結構性盈餘』,怎會年復一年也是如此厲害呢?」

公共開支維持20% 「使大驉v非事實

對於有指政府這幾年「使大驉v,她拿出回歸後每個財政年度的公共開支佔GDP比例的數據,作客觀比較,「有人說自己辭職是因為梁先生(特首梁振英)鍾意使錢,我真的沒有聽過,事實上也不是這樣,回歸以來公共開支佔GDP比例都是相若,都是20%左右,但20%本來也不是金科玉律。現屆政府這幾年,有人預測我們本年度的公共開支佔GDP 20.8%,事實上只是20.1%,到新一年搞『加強版長津』、免費幼教,預測亦只是去到20.4%。所以這個數是substantiate(證實)不到我們真的『使大驉z。」

錢支持到開支就行 餘額造福市民

她強調,即使要增加公共開支,也不會動用捍衛聯繫匯率、以萬億元計的外匯基金,就連滾存30多年的數千億元外匯基金盈餘也不會觸及。

林鄭又提到,在2005年至2008年3個年度期間,公共開支佔GDP比例特別低,其中2007年至2008年度只有15.3%,是由於當時停建居屋,基建開支減少,再加上那幾年GDP有逾9%的增長,所以才令公共開支比例變低。她認為有關數據「很有啟發性」,「即是你做大經濟這塊餅,你就可以放心使錢。」她再舉例指,新加坡有段時期的公共開支增加了不少,只是由於GDP增長,所以佔GDP的份額接近不變。

對手曾俊華曾稱「財政儲備越多越好」,她直言沒有聽過相關道理,指自己在庫務局任職期間,時任財政司麥高樂教她「錢收夠、支持到開支」就行了,多餘的錢應該藏富於民,包括投資於醫療、福利、教育及退稅,「錢在市民、企業的口袋裡會發揮得更加好,他們會去消費,會去投資,會對員工好些,(把錢)鎖在庫房內做乜鬼?」

林鄭強調,管理公共財政要不斷與時並進,不斷調校,「而不是拿茪@兩個規矩就一輩子也不改變,而這一兩個規矩也不是行之有效的規矩,是這十年八年來的『新規矩』。」

她又說︰「最重要是主事官員的思維。如果主事官員不想花錢,立什麼規矩也是向不想使錢的目標邁進,就沒有意思了。」

【談辯論】無懼正面交鋒 冀對手釋疑惑

隨荅S首選戰在提名期截止後進入新階段,各候選人將有機會同場辯論。面對可能的交鋒,林鄭月娥不僅不抗拒,更希望通過辯論,簡明直接地點出現時面對的問題所在,大家可就公共政策、政綱提出的建議講清楚理念和理據。其中對明顯與自己理財觀念不同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林鄭月娥也認為他有不少地方需要解釋,例如曾俊華任司長期間,上市監管爭議上未有人處理的議題,以及他一直未有採納商界建議,參選時卻提出「累進式利得稅」,並稱是因為現時才有財力去推行。林鄭月娥質疑,「每年幾百億元派出街,怎會現時才有適當財力?」

為何對「累進利得稅」前倨後恭

寫政綱,林鄭月娥明顯真的一字一句琢磨,「累進式利得稅」和「兩級制利得稅」,已顯出他們與商會的距離,「支援中小企,打少一點稅,這是幾大商會年復一年都提出的建議,他們不是叫『累進稅』,是叫『兩級稅』,因為累進稅可以是加上去的,他們不喜歡這樣東西。但這個建議一直不被採納,到現時又有候選人認為可行。」

被問及為何此時就可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林鄭月娥也笑言︰「有人說這是選舉的好處。」人人都求新思維、選舉有競爭,故以往不採納的,對一些人而言,今天可變成拉票籌碼。

除了她所說的稅制問題,此前提到的「提案費」建議,林鄭月娥表示自己任政務司司長時也提出過,「但這是財政司司長的範圍,我做政務司司長只能提意見,但多數都不被採納。」

上市監管爆大爭議需有人負責

訪問中看得出,林鄭月娥對金融有相當深的認識,過往卻沒有刻意提及。她坦言不想別人認為自己在炫耀,但同時指出︰「如果有人說自己有很多金融知識,大家可以同台辯論,看金融監管出了什麼問題。去年上市監管可以爆出這麼大的爭議,我覺得有人要負責,有什麼理由讓自己的證監會和自己的交易所,去互相質詢一個如此重要的議題,即上市的監管。」

她續說︰「很多人看茩輕銦A我們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是全世界首屈一指,兩個都是公營機構,為何會出了這麼大的矛盾,無人會去擺平了再出來,又或者出事了無人會去向傳媒解釋發生了什麼事呢?無人去主持情況要如何處理,總之就是先收起來,放在一邊,到今日都不知要如何解決。所以我覺得要有個『金融領導委員會』,需要有人領導,由財政司司長扮演這個角色。」

翻查資料,證監會和港交所一直就「同股不同權」持不同意見,港交所曾就「同股不同權」進行諮詢,被證監會公開反對,最終港交所宣佈無限期擱置。去年兩個機構發表聯合諮詢文件,建議改變港股上市審批架構,增設「上市政策委員會」和「上市監管委員會」,業界批評有關建議會造成證監會主導的局面,令香港市場變成一潭死水。

【談施政】重點振經濟 「做大個餅」

林鄭月娥在訪問中透露,倘當選,未來5年會重點做經濟、金融的工作, 「做大個餅」,並指政府其中一個新角色是勾畫經濟發展願景。此外,她也會透過兩級制利得稅、研發開支額外稅務扣減等理財新哲學,減輕中小企負擔,推動香港成為創科中心。

曾掌發展局 土地房屋難不倒

林鄭月娥表示,自己過往已做了很多民生工作,如果當選特首,「下一個5年我會重點做經濟、包括金融的工作。」她又指會找一個有理想的專家做教育局局長,另外由於做了5年發展局局長,故房屋、土地方面難不倒她。

理財新哲學 稅收非越多越好

她強調,發展經濟要靠政府的領導能力,「勾畫出一個願景,(展示)我們的經濟應該怎樣走,哪個傳統產業應該注入新動力,如何讓新興產業茁壯成長,這些全是政府的角色」,並認為政策要創新,如果固步自封的話,面對現時經濟全球化、各地都在增強競爭力,就會落後於形勢,也會對市民不公道,因為經濟發展確須靠政府領導。

對於其理財新哲學如何協助發展經濟,林鄭表明,稅收並不一定越多越好,如果減稅減得到位,可以幫助推動經濟發展。她指如果實行兩級制的利得稅,降低企業首200萬元盈利的稅率至10%,可減輕中小企稅務負擔達四成。

她又指,香港目前的研發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0.74%,與深圳的4%相差太遠,為了推動香港成為創新科技中心,她在政綱提出額外稅務扣減,為企業增加研發開支提供誘因,而寬免也適用於企業推動環保及本地設計的開支。

【談歷練】檢討八七股災 深入認識金融

1987年的香港股災,令當時才剛剛研究完1988年要不要有直選工作的林鄭月娥,瞬間要轉換角色成為「金融專家」,去就股災問題做檢討報告。她坦言,自己一開始並不願意「做完一壇又一壇」,但在七八個月間完成檢討、扭轉金融監管、成立證監會,她坦言那段日子對自己影響很大,也學了很多東西,如體會到香港金融需要有很穩健的制度,而監管亦須與時並進;以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要做到國際標準,也要照顧到本地的特色和小機構的生存。不過,回想當年,最令她感慨的是,那「回不去了的」、當年政府的辦事效率。

中斷赴美進修 研究政府監管職能

當年的股災,令香港股市停市4天,而對林太來說,人生的進程在當時則是停了七八個月。當時她在民意匯集處,剛剛才完成直選議題的工作,可以告別6個月由早到晚的埋頭苦幹,在政府推薦下拿笎ulbright獎學金到美國華盛頓受訓,但一場股災,把已收拾好行李的她又留了下來。她坦言,想起又要回到金鐘那殘破的寫字樓埋頭苦幹,自己本來真的很不願意,但現在回看,真的學了很多東西。

首先體會到的,是香港金融需要有很穩健的制度,當中的監管要與時並進。她笑蚞衪z,當時去參觀負責監管的政府部門,「它連一部機也沒有,只是普通寫字樓,連股市升或跌都看不到,到底如何監管呢?我說你起碼要有一排機,知道市場發生什麼事。」當時她就深感專業監管對香港發展金融的重要,「用政府傳統部門做監管很難,因為我們是公務員,不是專才,而且用公務員薪酬,難以吸引到市場上最聰明的人去做監管工作。」

不照搬英國規矩 照顧小經紀生存

其後深入檢討股災,則令她感受到要研究如何在國際水準和照顧本地特色上取得平衡。林太憶述,當時的委員會由6人組成,當中有英國專家,也有本地代表,包括華資經紀的人,及當時行政局議員陳壽霖,他們有助提醒英國專家香港有其特色,指出香港的證券業是靠小經紀協力打造,不能照抄英國那套國際水準,而扼殺小經紀的存在,「事實上現時30年後也是在爭拗這些東西,所以香港做國際金融中心,要做到國際標準,也要照顧到本地生存。我政綱中金融部分也主張要取得平衡,提出一個證券業多年的訴求,即政府推出債券時,不要只讓大型的機構去賣,小機構也可以幫忙賣,讓別人也可以生存。」

感慨「回不去了的」高效辦事年代

有影響至今的體會,也有「回不去了的」的感慨,說的就是政府的辦事能力。林太表示︰「當時我們只得短短6個月,(港督)衛奕信說我們6個月後就要交報告,那種辦事的密集,大家都想搞好香港金融事業,日日見銀行家、企業家、開聆訊......」雖然最終多用了1個月,但交報告之後有關建議就立即落實。

林太終於又可繼續去華盛頓受訓,但此前又再被人要求去Monetary Affairs(金融事務科)幫忙看報告,寫跟進文件,「即是由提建議到執行,做完才可以走。但短短大半年我們就扭轉金融監管、成立證監會。」

她更透露,當時新聘來港的證監會主席,曾邀請自己「過檔」,「他叫我不要再做AO(政務主任),因為覺得我已經那麼熟悉證監會的事了。但我覺得我還是應該留在政府,因為當時我只是30歲多點,還可以涉獵很多範疇,無理由將自己就定型在做金融監管的工作。」

特寫【談家庭•駁謠言】長子入職非「安插」 小米面試「過五關」

越近投票日,各種謠言就越滿天飛。其中林鄭月娥先被傳丈夫林兆波有外遇,再有傳聞稱其長子林節思去年加入科技公司小米工作,是「中央官員安插」。她在訪問中澄清指,長子是自己落手落腳求職,更要經過5次面試才可加入小米;又大讚丈夫日前從容回應傳聞處理得好,比之前更加大方。

對於長子被傳靠「後台」加入小米,林鄭月娥大嘆「有無搞錯」,「份工係節思自己搵謘A鶧}佢鬗W海自己搵工,鷅穭W做5次interview(面試)先入到。佢搵到呢份工之後,仲好開心話畀我聽,因為佢好嚮往呢黂ech company(科技公司),佢本身唔係一個好tech鴾H,而係文化人。」

她強調,中央及中聯辦官員根本不知道節思人在內地,「直到M家咪知囉。」

讚夫面對傳媒從容

一直與傳媒保持距離的林兆波,由在情人節翌日被追訪至大嘆「放過我啦」,到日前企定定從容回應婚外情傳聞,變化之大,作為妻子的林太看在眼裡:「佢handle(處理)得好好,更加大方。」

她更指,丈夫當日與她午膳後,遇到在餐廳門外守候的記者,「個記者同佢講『林生你唔好講住,我有個同事趕緊薄A你可唔可以等埋佢先』,佢又真係企鰜袢央A等到佢]擺晒機先做訪問......佢之後話將心比己,人]都係想做條新聞隉A咪幫人做條新聞等佢交差囉。」

【談坦誠】虛話難彌撕裂 絕不過度承諾

願景背後,林鄭月娥承認香港正面臨三大樽頸──土地、人力、政治環境。面對這些窒礙推動願景的樽頸,她不想單憑口講或個人表現就可解決,故選擇在政綱中以務實態度正視問題,講得出做得到,而不是作出過度承諾,花言巧語。

土地成推動願景最大樽頸

林鄭月娥在訪問中承認,推動她口中所說的願景殊不容易,因香港目前面臨很多樽頸。首個樽頸是土地,她指很多工作都要土地,而房屋是首當其衝,如果沒有足夠土地,就難以支持她提倡的重建置業階梯。

她又指,香港開始出現退休潮,整體勞動人口預計從明年開始下降,並舉例指有一些勞動性、半專業的工種很難找人去做,如長者護理,故提出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受聘、工資不受損害的前提下,與勞資雙方商討如何有規限地輸入勞工,「我知道勞工界不喜歡聽,但也沒有辦法,如果不解決這個樽頸,經濟恐怕難以向前發展。我在這方面比較坦白,我不會因為勞工界在這場選舉有這麼多票,就迴避這些問題。」

政治生態也是林鄭口中的樽頸之一。她認為,現時的行政立法關係不利於推動願景,故她重視改善雙方關係,希望社會氣氛變好,能夠團結不同意見、立場的人,「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如果貿然說要重啟政改、為廿三條立法,根本就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說想團結社會、社會和諧,大家可以做實事;但另一方面,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這兩個議題一出來,就會分裂社會。」因此,她亦坦誠表示,只能盡自己最大努力,在任內創造有利條件,去處理政治上的爭議議題。

貿然承諾重啟政改 與團結自相矛盾

對於如何處理社會撕裂,她指要真正了解撕裂原因,然後付諸關心、聆聽、行動,「我不相信社會會純粹因為一個人表現出很團結,她就會很團結。你要真正去了解出現了不團結(的原因)、或者他有什麼關心、焦慮,而將它(解決方法)付諸行動。如果所有東西都無行動,那只是得個講字,一時三刻可以令人覺得舒服,但事實上市民很快會知道都是無疾而終,都是『好虛』的說話。」

林鄭強調,自己的政綱很實在,不會過度承諾,不會花言巧語,「具體有什麼可以做,而我也認為下屆政府團隊有信心、有能力可以推動的,我就大膽、具體地提出來。」

【談參選】聽最迫切聲音 嘆難聚焦政綱

由政務官、問責官員至政務司司長,今日又卸下所有職銜,面向公眾以候選人身份競逐特首,林鄭月娥表示,參選以來最大得茯O提醒了自己「真的要很小心去聆聽」,「因為長期做政府,而且越做越高,會很容易有意無意就覺得『我都識啦』、『我都知啦』。」

她續說,雖然自己是相對肯聽意見的人,亦樂意和大家接觸,過往做社署署長或發展局局長都做了很多公眾參與的工作,但在競選工程中,面對各界別選委,聽到了他們最迫切的聲音,「他們是決定下一任特首的人,他們說的話,應該代表到其界別長期面對的問題,而他們可以在此機會表達。」

廣納意見 寫入政綱

此外,隨茯O次幾個專業界別都幾乎被「泛民」選委全取,林太亦在和他們的交流中聽到不一樣的意見,因為他們很多都是前線的年輕人,做醫生的未成為大醫生、做社工的未做到大主管,「這次和他們會面,和以往政府搞諮詢請委員會成員、專業學會會長、主席等不同,可以直接聽到前線意見是好大得荂A我已經將我聽到、可付諸行動的東西納入政綱,這是今次選舉得荂C」

不過,選舉中亦有不少狀況令她無奈,例如似乎無人認真討論政綱政策。林太說︰「其實今次去認真理性討論政綱的機會不多,都是圍繞很政治的議題,廿三條、政改、是否中央『欽點』、『西環』有無幫你拉票,我覺得問了解答了,那就這樣了,但不斷糾纏在這些議題......都未必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都講得『高層次驉z,其實就係政治立場、反中央的立場而已。」

對香港的願景

「最簡單說法,希望香港更美好。」

對於兒童......

■希望他們在愉快、富滿足感和啟發性的環境成長

對於青年......

■青年人有不同才能,希望為他們提供各展所長的環境

處理青年人「三業三政」的訴求,即學業、事業、置業,及議政、論政、參政

對於壯年人或其他投身工作的人士......

■希望有富滿足感的環境讓他們安居樂業,讓他們為自己的家庭、為香港打拚

■重建置業階梯,儘管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置業,但讓他們知道是買得到,可以有個盼望

對於長者......

■更好地照顧他們,讓他們享受黃金晚年,不止社會保障、退休保障,也包括醫療和安老服務

■健康長者也要「康健樂頤年」,希望在地區建設社區中心,讓長者可以多運動保持身心健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