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別了,演繹「廊橋情結」的沃勒

2017-03-27

「認識你我用了一下子,愛上你我用了一陣子,忘記你我卻用了一輩子。」曾經暢銷一時的美國小說《廊橋遺夢》(又譯《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中的經典詞句至今仍在流傳,但創造這些文字的羅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卻因為多發性骨髓瘤,於美國當地時間2017年3月10日去世,享年77歲。■文:潘啟雯

沃勒1939年出生,現居得克薩斯州的丘陵地區,是北愛荷華大學的管理教授,他長期孜孜不倦地鑽研經濟、數學、攝影和音樂。他在美國出版了7部小說、6部散文等作品,多部作品曾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代表作《廊橋遺夢》位居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並被翻譯成了35種語言,全球銷售了1200多萬冊。他的作品多涉及當代男女的兩性關係,家庭生活,婚姻,倫理等。

愛的悖論

在8萬字愛情小說《廊橋遺夢》中,沃勒向人們展示了浪跡天涯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與安靜的小鎮主婦弗朗西絲卡從相逢、相戀到離別的整個過程,展現的是一段用「真實性」、「悲劇性」和「生命死亡」所包裝的婚外戀情。他們的愛情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經典愛情一樣,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扼腕歎息,不同的卻是由於發生在婚外也遭到一些非議與斥責。當愛情遭遇道德,究竟該如何抉擇,這是個難題,愛的悖論由此而生。

悖論指在邏輯上可以推導出互相矛盾之結論,但表面上又能自圓其說的命題或理論體系。哲學研究中,悖論是衝突、是矛盾、是爭辯、是謎語。《廊橋遺夢》中愛的悖論,即愛情與道德的衝突與矛盾,是道德悖論的形式之一,它引發人們無盡的爭辯與遐想。弗朗西斯卡在婚姻中沒有愛情,真正的愛情卻出現在婚姻之外,為了不辜負愛情她應該與羅伯特.金凱一起離開,可選擇了愛情又必定違背道德。按照傳統道德觀念,婚外情是不道德的,然而犧牲婚外情繼續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否就道德了呢?在這一悖論中,主人公的愛情短暫而永恒、實在又虛無,他們在情感壓倒理智時歡悅,在責任戰勝愛情時痛楚,在餘生裡沉浸在愛的幸福中,亦不得不感受愛的辛酸。

《廊橋遺夢》不僅僅是悽婉、浪漫的愛情故事,更是喚起了人們內心的思索和共鳴,而弗朗西絲卡本身的象徵意義,是千千萬萬個現代女性的代表。哪個少女不懷春,熱情、美麗、滿懷憧憬的弗朗西絲卡懷揣着「美麗的少女夢」離鄉背井來到美國,平淡的婚姻生活使她被迫忘卻少女時代的夢幻而埋身於瑣碎的家務,滿腔的抱負無處宣洩,家成了弗朗西絲卡的世俗命運。她就是無數現代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的一面鏡子,尤其是那些被沉重而失去浪漫激情的生活所累,無法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樂趣,希望擺脫瑣事困擾的現代家庭女性,這樣浪漫的愛情激起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可以令他們暫時逃離到美好的幻想中去。

在婚姻中,伴侶應當彼此忠實,讓愛情與婚姻同在,好好經營愛情,精心呵護婚姻。然而,中國有「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西方有「love is one long sweet dream, and marriage is the alarm clock」(「愛情是一個又長又甜的夢,而婚姻卻是一個鬧鐘」),因而愛情與婚姻的長久同在性不斷遭到質疑。愛情是夢想和激情,婚姻是現實和平淡。當愛情在婚姻裡背負了太多的瑣碎,當婚姻不斷將愛情裡的浪漫與幻想磨蝕,剩下的便唯有親情,抑或更糟。由此,弗朗西絲卡所遇到的問題也是許許多多現代女性共同面對的兩難窘境:一方面,她們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讓心靈得到短暫的休息;另一方面,她們又明白這樣的行為在當今的社會是無法被接受的,是現實的無奈。

廊橋情結

《廊橋遺夢》問世10年之後,其續作《夢繫廊橋》同樣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續作中,沃勒將他筆下那個浪跡天涯的攝影師和傳統的依阿華農夫之妻之間的愛情故事,給人們帶來了一個令人蕩氣迴腸的結局。這兩部作品各自獨立又相互承接,看似表達不同主題實則彰顯了同樣的價值觀,而組合鏈接兩部作品的,就是作者對作品特殊的情感--「廊橋情結」。

因為廊橋,男女主人公相識;因為廊橋,他們相知;因為廊橋,他們相愛;也是因為廊橋,他們相別。甚至是在續作中,他們也因為那份不了的「廊橋情結」,差一點相逢。由此可以看出,廊橋在小說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地理意義上的橋,而且還是作家寫作的靈感,更是小說中男女主人公愛情的象徵。

在《廊橋遺夢》和《夢繫廊橋》之後,沃勒推出了第三部--《高原上的探戈》(《High Plains Tango》)。這是 「廊橋三部曲」中最後一本小說,儘管當初發生在橋上的那場愛情悲劇的男女主人公都已不在,但仍被作者稱為「廊橋故事」的延續和終結。「廊橋」也許已經不在,但「廊橋情結」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減,而是在不斷延續着並將一直延續下去。不僅僅傳承那場歎息般的愛情故事,更是將那些愛情、責任、生命和意志播撒到後人心田裡去。儘管古老,但卻永恒。

從《廊橋遺夢》到《夢繫廊橋》,再到最後的《高原上的探戈》,「廊橋情結」是始終貫穿在每一部小說中的,這是沃勒試圖探索並且傳達給讀者們的傳統意義上的美德,以及對個人精神和靈魂解放的追求。就像一位孤獨而敏感的「最後的牛仔」,懷抱着對愛情和責任的深刻理解,思索着人生和生命的意義,帶着對神秘古老的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嚮往,在蒼茫廣闊的大路上不斷行走,並一直走下去。

《廊橋遺夢》中文版簡體版由外國文學出版社於1994年引進內地,雖然沒有營銷和炒作,但這本書還是迅速走紅,甚至帶動了中國暢銷書市場的形成。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次出版,依然頗受歡迎;2012年到2016年,譯林出版社推出了中英文對照紀念版等多個版本的《廊橋遺夢》,也是目前在內地書店銷售的版本。

其實,廊橋是一座真實存在的橋,其位於愛荷華州麥迪遜郡。在1992年出版的《廊橋遺夢》中,沃勒用了麥迪遜橋(即廊橋)的照片作為封面,無數人按圖索驥來尋找廊橋,讓這座普通的橋變成了一個知名的國際旅遊勝地。

世界各地的情侶紛紛來到麥迪遜,在廊橋和真心相愛的人舉行婚禮。麥迪遜郡溫特塞特鎮只有4,200個居民,每年卻要接待無數遊客,秋天還會舉行熱鬧非凡的「廊橋節」。遊客在那裡買印有廊橋的T恤、香水和明信片,甚至專門去排隊使用標有「羅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廁所。

除了《廊橋遺夢》和《夢繫廊橋》外,沃勒其他幾部小說並沒有都在內地翻譯出版,人們目前能夠讀到的中譯本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夜》和京華出版社出版的《曼舞雪松灣》。《夜》在國外一經出版後立即引起讀者轟動,國外評價界甚至認為它比《廊橋遺夢》更加撼動人心,耐人回味。沃勒用自己真摯的感情去描寫在得克薩斯州的鄉愁,這樣的情思始終貫穿作品的始終,書中刻畫了主人公溫切爾,他是一個老賭徒、撲克牌玩家,人物的形象豐滿、立體,有其正的一面,亦有其邪的一方。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