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視野 > 正文

讓視障人士以手代眼 觸感藝術教育該何去何從?

2017-04-05
■參展及工作坊作品。■參展及工作坊作品。

看展覽,我們普遍會用雙眼欣賞,一句「請勿觸摸」,在觀眾與展品之間築起無形的鴻溝。對於看展覽的人,我們會稱之為「觀眾」;關於藝術的科目,我們稱之為「視覺藝術」,視覺,英文譯作visual,仍是離不開一雙眼。對於健視人士來說,以視覺為主導的學習應是理所當然,然而,對於視障人士來說,在藝術無分界限的原則下,他們也應有學習藝術的權利。可是,倘若教授失明人士藝術時,仍是用教授視覺藝術的一套標準,以視覺為主導,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不公平,因此,觸感藝術教育便應運而生,觸摸,以手代替眼,以材料的質感代替顏色。時至今日,香港的觸感藝術教育發展去到什麼地步呢?教學方法又是怎樣呢?過程又是否要面對困難呢?■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楊秀卓(Ricky),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在前段時間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CCCD)舉行第四屆觸感藝術節中,他既是參展的藝術家,亦有帶領藝術節的展前工作坊,教授視障人士進行藝術創作。觸感藝術節所展出的展品允許觸眾(因展覽強調用手觸摸,故稱觸眾,而非觀眾)用手觸摸,作品摒棄傳統的視覺美學原則,不談構圖、亦不談顏色、線條的運用,而是運用視覺以外的感觀,讓觸眾以肌理、形狀、氣味及聲音重新理解作品。是次的展品,有由藝術家與視障人士作生活交流後一同創作的作品,有健視人士創作的,亦有少部分由視障人士創作。一般人學習藝術創作,有一套基本的方法及原則,但對視障人士來說,則大不同。早前在觸感藝術節舉行期間,Ricky與兩位參與是次藝術節的藝術家及展覽客席策展人黃詠楓分享了一些關於觸感藝術的教育及經驗。

棄一切視覺元素

擁有多年藝術教育經驗的楊秀卓,曾經教授過失明、聾啞、智障、唐氏綜合症等人士,對於觸感藝術,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摒棄視覺元素。他認為,觸感藝術強調觸感,不強調視覺,這是它的基本美學原則。他指出,即使像是觸感藝術節般專為視障人士而設的展覽,當中仍有不少展品是包含視覺元素,需要用眼去欣賞作品,即使作品旁邊有口述影像,把展品口述予失明人士聽,對此,他仍會把這些作品排除,不把其視為真正的觸感藝術作品。Ricky認為,既然是觸感藝術,便應該真的用手去摸,若單靠口述影像,讓健視人士把所見到的畫面口述予視障人士,一切仍是建基於視覺之上。

「我所強調的觸感藝術一定是touch,但今時今日,我們的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均被視覺取替了,我們從小習慣用眼看東西,但我們卻從未嘗試發展『觸覺』作為認識世界的一個途徑。因此我認為發展觸感藝術首先要重新訓練人的觸覺,當中則需要長時間的訓練。」Ricky說。或許一般人會認為只要有雙手,便懂得觸摸。但事實上,藝術上的觸感,也是需要專業的培訓。正如畫畫,需要長年累月的視覺訓練,訓練一雙敏銳的眼睛,才能創作出好的畫作,對於從事音樂創作的人來說,則需要一對敏銳的耳朵,才能創作出好的音樂,觸感藝術家也應如是,Ricky表示不是隨便摸一摸物料就懂得做創作,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訓練,無論是學員還是導師都需要訓練。

教學過程困難多

在藝術教育的範疇中還是較少提觸感藝術教育,據Ricky的說法,到目前為止,觸感藝術教育在香港還是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即使辦了四屆觸感藝術節,還是不成熟。「現在的觸感藝術大部分由健視人士創作,真正由失明人士創作的作品只有少數,健視人士習慣以視覺出發進行創作,以視覺為出發角度創作的作品,而讓失明人士『觀看』,這當然不足以發展真正的觸感藝術,真正的觸感藝術應是培養失明人士自己創作,讓失明人士創作的作品讓失明人士去摸、去感受,這才有意思。」Ricky說。

觸感藝術節,視障人士理應是主角,但為何大部分作品均不是由視障人士獨創呢?Ricky指出原來找學員是很困難的事。「主要是失明人士不太踴躍參加工作坊。他們覺得自己看不到東西,藝術也就離他們很遠,沒有必要做藝術品。其次是失明人士遠比我們想像中忙,他們的活動很豐富」Ricky說。Ricky以他帶領工作坊的經驗為例子,「我帶了兩天工作坊,由早到晚,六小時,第一天來了十二個學員,結果第二天卻只剩下四個,因為他們的節目太多了。」他說。缺少學員學習,再好的教育方法,也是紙上談兵。參展藝術家之一陳百堅(Brandon),和一名視障人士製作了一張感溫椅子的作品,他也指出在創作過程中,他和那名視障人士的相處時間可謂少之又少,因為對方實在太忙碌了。於是,他為了留住兩人珍貴的相處時刻,便構思了名為「二人座」的作品,椅子有感溫功能,冀留住兩人「相處時的溫度」。

而最大的困難,Ricky表示自己到今天仍未解決,那就是關於觸感藝術的一套審美標準。正如繪畫,我們可以從畫作的構圖、用色或線條的運用去評價作品;而評價雕塑則可從作品的空間、線條、紋理等角度出發,那觸感藝術呢?若果仍是從視覺的角度出發,豈不是又原地踏步?Ricky直言那是一套很神秘的美學語言,到今天他仍在摸索中。即使有豐富的教學經驗,Ricky自言暫時亦未能找到那套評價觸感藝術品的標準,雖然評價標準仍在摸索中,但對於如何用語言去形容藝術品的美學,Ricky則有一個個人的想法--詩。「在觸摸的時候,我們會產生想像,這種想像每個人都不同,當中可能很抽象,若果要用語言形容這抽象的想像、去形容touch art的美學,可能是詩,我個人認為只有詩才可盛載touch art的美學,而非平時visual art所慣用的那套原則。」Ricky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