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是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的最佳觀景季。元陽縣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區所在地,自2013年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後,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來到這個位於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的小縣城。
在元陽縣箐口村裡,中外遊客扛着「長槍短炮」紛至沓來,用鏡頭記錄下氣勢磅礴的元陽梯田。60多歲的哈尼族老人盧正祥獨自坐在家門口,出神地看着人來人往。「大女兒出嫁了,兒子常年在昆明打工。」盧老說,「就剩下我和老伴維持着家裡的梯田。」
盧老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元陽梯田已初現「空心化」趨勢。箐口村村支書李文才告訴記者,在這個純哈尼族村落,60多名年輕人常年在外務工,還有一部分人農閒時出去掙點過年錢,留下種地的多是50歲到70歲的老人。
李文才覺得,村裡收入低是年輕人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家有4畝梯田,種紅米、黃豆和苞谷,一年收入4,000多元。出去打工每人每天能拿到80到100元,一個多月就頂我這一年的收入了。」
建立體農業 增農民收入
雖然坐擁世界遺產,但哈尼梯田遍佈的元陽、紅河、金平、綠春四縣仍是貧困縣。元陽全縣44.65萬總人口中,九成多是農業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戶達95,805人。
今年前兩月,元陽縣接待遊客4萬多人,其中近四成來自海外,旅遊收入逾5億元。據元陽縣旅發委副主任劉梅介紹,旅遊業的井噴式發展帶動了全縣2,000人直接就業,但對多數人而言,更多的是居住環境和基礎設施的提升,收入上沒能直接分享旅遊業紅利。
哈尼梯田正在建立「稻魚鴨」生態立體農業,即在梯田裡種植水稻的同時,也養魚、養鴨。主抓扶貧工作的元陽縣委副書記龍剛表示,實施「稻魚鴨」項目的梯田每畝年均純收入可達5,000餘元,但要真正形成品牌和產業,還需要時間。■中新社記者 張丹、繆超 雲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