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黎忞) 為了解嬰兒至幼童成長有關語言、學習及認知方面發展和障礙的因素,並盡早預防及治療。香港中文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開始進行為期5年的追蹤研究,期望招募300名香港初生嬰兒,剖析他們從出生到5歲的認知及語言發展。中大將透過其腦電波測量,了解孩子對音樂、字詞和音頻的敏感度,同時對照其家庭背景、飲食習慣、照顧互動等情況,為人類認知發展建構科學化指標,並作為言語治療、讀寫障礙等問題的參考。
為期5年 出生3天可參加
上述研究獲得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贊助1,190萬港元,由研究所所長、中大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教授暨語言學及現代語言教授黃俊文,以及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梁廷勳領導。黃俊文介紹,先天和後天因素均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及認知發展,從而影響學習、工作機會、收入、生活質素以至下一代,因此團隊透過追蹤研究,同時收集嬰兒家庭背景、飲食習慣、與照顧者的互動和溝通等資料,建構科學化指標,分析其語言認知發展的情況。
團隊計劃招募300名在本港居住的初生嬰兒,年紀小至出生3天已可以參加,母語可以是廣東話、普通話或雙語,現時已成功招募36名嬰兒作測試。每次測試均會向嬰兒播放音樂、字詞和音頻等,以儀器測量其腦電波,了解及分析他對聲音的敏感度,偵測腦電波的儀器不會發出輻射。
整個研究為期5年,參與研究的孩子,首3年每隔3個月至6個月進行一次測試,其後3年就每隔6個月至12個月做測試,而每次測試的時間為期約20分鐘,亦會提供車馬費。除此之外,團隊亦會儲存生物基因如孩子的口水、血液及大便,了解其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等。
在研究期間,若發現嬰兒對聲音敏感度不高,就可能是言語障礙的徵兆,專業人員就會提供建議,「父母日常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刺激,例如多與他們說話、講故事,亦給予空間孩子表達及回應」,如有需要亦會介入治療。
黃俊文指,以往甚少有研究針對以中文為母語的香港孩子,而台灣曾有類似研究,但規模較小,同時較專注研究孩子腦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