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子情」超越血緣 善舉感動周邊人
百善孝為先。安徽省「80後」青年付曉爭,在同學張凱去世後,主動擔負起照顧故友母親的責任,十餘年如一日,讓失獨孤寡老人盛汝芝重新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感受到了「兒子」的孝心,並逐漸走出了失子的痛苦,樂觀面對人生。付曉爭用十餘年的堅持將這份「母子情」超越了血緣,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臣 合肥報道
上午十點多,忙完手頭工作的付曉爭趕到了妻子開的母嬰店。在得知記者來意之後,付曉爭憨笑着表示,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為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就是感情,遇到像盛媽媽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自己,很多人也會伸出援手。
同窗早逝 心繫張母安危
付曉爭與張凱是高中同學,畢業後,張凱上了大學,而農村走出來的付曉爭為了減輕家中負擔選擇直接工作。付曉爭說,上高中時就經常到張凱家玩,他們的感情就像戰友情一樣深厚。
2001年,剛上大一下學期的張凱就被查出患白血病。付曉爭憶述,早在高中畢業體檢時,張凱就檢查出血小板比一般人少的情況,但是當時都覺得年輕,沒在意,後來病情越來越嚴重。當時付曉爭在開油罐車,一有時間他就去張凱家看他,陪他說話,鼓勵他。2003年10月張凱病情惡化住進了醫院,2004年10月因病去世。「身邊活生生的人就這麼走了,當時心裡特別難受。」那一年正趕上付曉爭的女兒誕生,自己忙得團團轉,心裡卻始終惦記着張凱的媽媽盛汝芝。
付曉爭告訴記者,當時張凱生病前後共三年多時間,為了給他治病,盛媽媽借了幾十萬元。付曉爭擔心盛媽媽因為債務,生活過得不好。後來當付曉爭抽出時間去看望盛媽媽時,卻發現他們所在村正在拆遷,她搬走了。着急的付曉爭托人四處打聽,最後終於找到了盛媽媽,得知盛汝芝用拆遷款還上了借款時,他的心裡總算踏實了一些。
盛汝芝此前在合肥市一家民辦的座椅廠工作,在張凱查出患病那年,該工廠被承包,盛汝芝每月只有510元的政府補貼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盛汝芝告訴記者,要不是趕上村裡拆遷,還不知道借的幾十萬什麼時候能還上。
考慮周全 視張母如親人
自從付曉爭找到盛媽媽之後,幾乎每周都去看她,幫她買菜、帶一些生活用品。「並沒有很刻意,人就是這樣,時間相處久了,感情自然而然就深了。」付曉爭說,在他的影響下,妻子和女兒也將盛媽媽視為親人,經常來幫忙做家務。
2007年,盛汝芝住進回遷房。付曉爭告訴記者,那套回遷房是毛坯房,住着很不方便。付曉爭想幫盛汝芝把房子裝修一下,但盛媽媽為了省錢不願裝修。直到2012年,在付曉爭的多次勸說下,盛汝芝打算裝修。幫盛媽媽湊錢、聯繫施工隊、採買裝修材料,裝修的所有工作都是付曉爭與妻子負責,前後忙了四個多月。而在裝修期間,付曉爭更把盛汝芝接回自己家居住。
2014年,盛汝芝外出買菜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右腿骨裂,正在外地出差的付曉爭得知後,急忙趕回合肥將她接到家中照顧,還專門為盛汝芝找來當地治療骨裂的秘方。在付曉爭和妻子的精心照料下,盛汝芝的傷完全好了,未留下任何後遺症。付曉爭告訴記者,他的父母和妻子都特別支持他,盛媽媽以後的生老病死,他會負責到底。在接受採訪時,盛汝芝對記者感慨,她特別知足,付曉爭不比親兒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