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山湖上做航燈 照亮漁民子弟前路
在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區,「留守教師」王升安和他的妻子曹桂英,在一所建在船上的學校裡伴隨槳聲工作了近40年,做點亮漁民孩子前路的航燈。據王升安粗略統計,近40年間,他帶出了近3,000名學生,其中有40多人考上大學走出了湖區。■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臥龍 山東報道
微山湖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交界,水域面積達1,266平方公里,水深三米左右,京杭大運河傍湖而過。微西小學坐落在水網縱橫交錯的湖西濕地,被漁民的養殖塘包圍着。鄰水的新校、乾淨的教室、水泥地操場,停用的船校停泊在旁邊,一切都那麼安靜自然。目前學校還保留着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共四個班,有40多名學生,五位老師。
五歲的王馨雨是微西小學一年級最小的學生,每天早上她都是第一個來到學校,打掃衛生準備早讀。王馨雨的父親也是在這所學校讀完了小學,而王馨雨的祖父是在這所學校的第一批學生,現在是這所微西小學的校長──王升安。記者來到位於濕地深處的微西小學時,學生們正在陸續入校。王升安在船頭把孩子們扶上來,和家長打招呼。從家長們的神情舉止中不難看出,他在當地漁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王升安告訴記者:「這些年輕的家長以前都是我的學生。」
童音掃走去意 從此歸根母校
59歲的王升安出生於微西村,在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在他兒時的記憶中,童年就是貧窮和飢餓。1964年,當地政府在村裡創辦了一所小學,「當時學校叫鴨墩小學,顧名思義,就是和鴨子住的地方差不多的學校。用毛草堆起來,超出水面不到半米。」後來國家重視漁民教育,置辦了一艘十多米長四五米寬只有1.6米高的的小木船,王升安在這裡讀完了小學。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湖區的學校多是聘請陸上的教師。教師們70年代末陸續回城,湖區教育基本癱瘓。村裡的老支書找到即將高中畢業的王升安,希望他能夠回來任教。年僅20歲的王升安1978年回到微西村,來到微西小學當起了民辦教師。然而,入校後僅兩周,王升安就接到調任通知。王升安說,當時與孩子告別時,孩子們個個哭成了淚人。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到中學上班的第三天上午,船校的46名學生全部來到了他任教的中學,齊聲說:「我要我們的王老師,不然我們就不走了。」
稚嫩卻又真誠的童音、淚流滿面的樣子深深打動了王升安。自此之後,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微西小學,沒有離開過他的學生,他也成了微山湖區的「留守教師」。王升安常跟年輕教師說,當老師是一份良心活,沒有對孩子們執着的愛,很難堅持下來。
船校終靠岸 退休心可安
初到微西小學任教,身高1.8米的王升安只能低着頭給孩子們上課。當時的微西小學,還是當年他就讀時候1.6米高的木板船。王升安不得不每天彎曲着身子,歪着頭給學生講課,一節課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直到1991年,村裡買了一條報廢舊船進行了改裝,建成了新船校,王升安笑說那時才終於能真正挺起腰桿教學。
坐落在船校旁邊岸上的新校2014年建成啟用,王升安和他的學生們終於有了不搖晃的教室和操場。2015年,通過統考陸續來了三位年輕教師,王升安的心終於踏實起來:「明年9月退休,雖然難以割捨,但是學校走上了正軌,我也可以安心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