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991年到2002年,《家》報的前十年一直都是馮樹憑和羅巧珍手工製作。後來,有一次社區工作人員調研五好家庭,看到了馮樹憑家的《家》報。此後,各路記者紛至沓來。記者們在看了當時的《家》報以後,都說希望下次再來看到電子版的《家》報。
於是,馮樹憑的兒女們就馬上行動起來,搬來電腦、打印機、掃瞄儀和數碼相機,甚至無線鼠標都是孫子給幫着添置的。為了解決馮樹憑的錄入問題,二女兒還特別為他買了手寫板。
打字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電腦對於馮樹憑來說依然是個陌生的事物。在製作第228期 ,也就是第一期電子版《家》報時,馮樹憑經歷了上百次的失敗,「一個沒保存,自己一下午的心血就找不回來了。雖然有上百次失敗,但是基本都被克服了。」最後,這一期報紙還是成了全家辦報的結晶,「到了第30天,我說實在不行了,就找我二女婿,讓他幫我放了一張圖。然後,幫忙打印了一張彩色的報樣。這就是第228期《家》報。」
如今,《家》報已經走進了3.0時代。馮樹憑的大外孫把之前的《家》報匯編成冊,做成合集,現在已經有了6本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