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永夏
清明回故鄉祭祖,正逢桃紅柳綠菜花香。賞景之餘,又品嚐到家鄉的美食。那晚,甥女王莉烹製了滿桌薺菜宴:涼拌薺菜、清炒薺菜、薺菜肉卷、薺菜炒蛋、薺菜丸子湯......形形色色的薺菜佳餚,色美味鮮,風味別具,使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也感受到濃濃的鄉味、鄉情、鄉愁;諸多對薺菜的記憶,也因之油然而生...... 薺菜又名香薺、地皮菜、小雞草、護生草等,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經常生長在路邊地頭或麥地田壟中。由於它味道甘美,營養豐富,自古就是人們喜食的野菜。由此也便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食薺菜習俗。
最早食薺的記載,可見於先秦典籍。《詩經》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詩句,這正是古人常食薺菜、深知薺菜滋味的真實寫照。《周禮》中也有「行以肆夏,趨以采薺」之句。「肆夏」和「采薺」都是樂曲名稱,這說明遠在先秦時期,採薺之風不但在民間流行,還編成樂曲,步入藝術殿堂。漢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對薺菜的評價更高:「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薺菜......草中之美品。」大儒之言,正是當時人們食薺的經驗結晶。
另據史料記載,唐代安史之亂後,唐肅宗即位,唐玄宗寵信的宦官高力士被充軍到貴州。他在路過巫州時,看到山谷裡生長着很多薺菜無人採食,大為感慨,於是吟詩一首:「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感巫州薺菜》)詩雖寫得欠雅,但卻反映了唐代長安、洛陽一帶人們對薺菜的喜愛程度。至宋代,薺菜不但常食於民間,還走上了皇宮的御宴。如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二月)二日,宮中排辦挑菜御宴。先是,內苑預備朱綠花斛,下以羅帛作小卷,書品目於上,繫以紅絲,上植生菜、薺花諸品。」這說明皇帝御宴挑選的菜品中,薺菜就名列其中。
明清以後,民間食薺之風更為普遍。清人王鴻漸在《野菜譜》中,就形象地寫出了當時人們採薺菜的情景:「薺菜兒,年年有,采之一二遺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來不停手。而今狼籍已不堪,安得開花三月三。」薺菜剛剛出土,人們就爭相採集。食薺風氣之盛,由此可見一斑。人們喜愛薺菜,主要緣於薺菜的美味價值。因為薺菜的鮮美冠於其他野菜,且有一股特別的清香,用它可製作多種美食。用薺菜烹製的佳餚,如淮陽菜中的「薺菜冬筍山雞片」,上海菜中的「薺菜鴨絲」,魯菜中的「薺菜魚卷」,安徽菜中的「薺菜丸子」,浙江菜中的「薺菜雉雞片」、「薺菜春卷」等,都鮮美誘人,風味獨特,既是宴席上的時令佳餚,又是各菜系中的名菜。
用薺菜做餡,可包餃子、包子、餛飩、湯圓、春卷等。浙江的「薺菜春卷」、淮陽的「薺菜包子」、安徽的「薺菜湯圓」等,都是人人喜食的風味名點。用薺菜還可以煮成多種粥羹。陝西人用小米加薺菜煮成的粥稱作「水飯」,又美其名曰「珍珠繫翠花」,聞其名便知其實;燕京人則稱當地名吃薺菜粥為「翡翠羹」,認為「牛乳抨酥,洵無此色味。」(見 《植物名實圖考》)即「翡翠羹」的味道很美,勝過牛奶、乳酪。此外各地還有雙米薺菜粥、薺菜瘦肉粥、薺菜豆腐羹、薺菜黃魚羹等多種薺菜粥羹。這些粥羹不但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而且有補益健脾、明目止血、降壓降脂、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尤其適宜於年老體弱者食用。
人們喜愛薺菜,還因薺菜具有扶危濟貧精神。宋人陶谷在《清異錄》中說:「俗呼薺為百歲羹,言至貧亦可具,雖百歲,可長享也。」這意思是說,薺菜並不嫌貧愛富,窮人、老人都可採來充飢,長期食用。這實在是經驗之談,精闢地道出了薺菜的「高風亮節」。古代如此,現實又何嘗不是這樣?兒時我在故鄉,就有着親身經歷。
在我的膠東老家,薺菜素有「救命菜」之稱。這是因薺菜等野菜生長的旺季,正是春天青黃不接之時。此時陳糧將盡,新糧未收,人們吃的食物十分匱乏。為渡春荒,許多婦女、兒童常挎着竹籃,到田野裡去挖薺菜、苦菜等野菜。將這些野菜拿回家,經水浸泡後,再摻上點豆麵,放進鍋裡煮成「小豆腐」,就是每餐的主食。在所有的野菜中,用薺菜煮的「小豆腐」最香甜好吃,因而也最受歡迎。條件好一些時,還用薺菜做餡包成大包子。這樣的包子比「小豆腐」更充飢,也更好吃。在兩三個月的時間內,鄉民們主要就是靠吃薺菜等野菜果腹,渡過缺糧的春荒。說薺菜有活命之恩,實非誇大之言。
正因薺菜是上品美蔬,有諸多利民的「美德」,所以自古備受文人雅士推崇,頌揚它的詩文不勝枚舉。如宋代大詩人陸游,把薺菜當作最喜愛的食品,對它讚頌備至。他在《食薺十韻》中寫道:「惟薺天所賜,青青被陵岡。珍美屏鹽酪,耿介凌雪霜。」他把薺菜視作天賜的美食,不但珍美勝過乳酪,而且具有耿介堅強的品格。他在蜀地食用「東坡羹」後,又寫了《食薺糝甚美,蓋蜀人所謂東坡羹也》一詩:「薺糝芳甘妙絕倫,啜來恍若在峨岷。蓴羹下豉知難敵,牛乳抨酥亦未珍。異味頗思修淨供,秘方常惜授廚人。
午窗自撫膨脝腹,好住煙村莫厭貧。」 詩中,他把薺糝說得香甜無比,勝過許多有名的粥羹。他還在「日月思歸飽蕨薇,春天薺美忽忘歸」、「長魚大肉何由薦,冬薺此際值千金」等詩句中,表達了對薺菜的喜愛、迷戀之情。
另一位宋代大詩人蘇軾,對薺菜也情有獨鍾。他不但寫出「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捨煮山羹」等詠薺菜佳句,還發明了一種用薺菜和米煮成的菜粥。他認為此粥的味道美極了,勝過「陸海八珍」;不但是美食,還能療治瘡疥。為此,他專門給患瘡的朋友徐十二寫信,教他做薺菜粥吃,以療其疾。他在信中寫道:「今日食薺極美。念君臥病,麵、醋、酒皆不可近,唯有天然之珍,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君今患瘡,故宜食薺......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
從享受到治病,從美食到良藥,蘇軾對薺菜的評價,可謂全面而又深刻,實際而又崇高。薺菜的價值和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也由此得到了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