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中興匯金高級研究員
進入第二個季度第二個月的當下,A股IPO每周一批次的發行節奏,引起了廣大投資者的憂慮。
實際上,自進入2016年下半年以來,IPO發行節奏不斷提速,尤其是進入11月份之後,發行節奏顯著加快,從2016年前十個月的平均每個月兩批次的發行節奏,變為每周一批次的發行節奏。2017年春節前後,管理層一度放緩了IPO的發行節奏,但是,在市場整體情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穩定之後,一周一批次的IPO發行節奏,再次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常態。
然而,令市場非常不解的是,在IPO發行節奏迅猛提升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家數已經超過3,000家,每年為IPO堰塞湖洩洪的速度大大提升,但A股市場仍舊未能夠擺脫「只進不出」的困局。
多年以來,A股市場因缺乏嚴格完善的退市制度,被投資者們屢屢詬病。「只進不退」讓一批業績持續虧損或有嚴重違規造假行為的垃圾股招搖於世,更有甚者,以「重組」之名被游資大肆炒作。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A股市場「只進不出」呢?除了A股市場自身為融資服務的定位原因之外,也與地方補貼、上市公司自身財務會計調節等因素不無關係。
一方面,對於部分地方上市公司而言,這類上市公司在為當地貢獻出較大稅收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就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然而,當一些地方上市公司出現了接連虧損的問題之後,地方政府就可能會通過稅收優惠、政策補貼以及減免利息費用等方式,來補貼上市公司。而多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對地方性上市公司的補貼力度相當顯著,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地方性上市公司「不死鳥」的神話上演。
另一方面,對上市公司來說,在剔除地方補貼因素外,還可以採取一些其他更加靈活的調節手段和方式,以求實現成功保殼的目的。在這當中,資產減值、投資收益以及借殼重組等方式和手段,都是被經常採用的,不僅如此,對於地方性上市公司而言,只需要調整一下財務會計的計算方式,也能夠達到成功保殼的目的,真可謂是四両撥千斤。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只進不出」成為A股所獨有的一道「風景線」。
要想從根本上打破A股「只進不出」的現象,在完善法律法規,尤其是完善與退市有關的法律法規,對退市規則予以簡化和細化的同時,最主要的是,應該破除對地方性上市公司的地方過度保護主義,選擇退市與重組整合,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可能地提升股市的退市率,真正實現市場機制的優勝劣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