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定光 立法會議員
全港有九成八的商業機構都是中小企,亦都是私人市場中一半員工的米飯班主,同普羅大眾有唇齒相依的關係。因此如何協助中小企可以持續發展,甚至做大做強,對香港經濟可以健康發展極為重要,亦是特區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責。
針對扶助中小企的措施而言,特區政府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延長「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的申請期5年、提升出口信用保險局的承保能力至550億元、寬減2016/17年度75%的利得稅,固然可以紓緩中小企的財政負擔,值得社會的支持。
不過,特區政府的有關措施對中小企來說,只是一些緩解中小企經營困難的「輸血」措施,未有一些協助中小企開拓市場及提升整體競爭力,令中小企做大做強的「造血」措施,總括而言,可以算是「輸血有餘,造血不足」。做生意就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開拓更大市場、升級轉型永遠是中小企生存的不二法門,但是政府在這方面的力度有所不足。
要開拓新市場,特區政府應該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協助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了解不同地方的政策法規、文化、市場環境,以及協助企業與當地政府、商界、民間溝通。要有效令中小企掌握新市場的情況,單靠貿發局現時這些「走馬看花、水過鴨背」式的交流訪問,非但資源用不得其所,而且成效亦不彰。
過去特區政府都有資助過中小企到新市場做展覽,但礙於有關的前期準備工作不足,又無尋求相關商務部門協助,整體上沒有帶來令人滿意的成效。要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港府應和外地政府保持信息暢通,為中小企安排更具體、更實質的接觸、交流、配對,提供更多發展資訊,讓香港中小企能發掘機會。這方面,駐海外及內地辦事處可加以配合並發揮作用。
可考慮重推特別信貸保證計劃
與此同時,針對協助港商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政府應該設立一站式營商資訊平台,以網站及資訊中心的形式,為本港中小企提供政策法規、融資渠道、企業管理、市場環境等方面的資訊及顧問服務。
隨着時代發展,中小企的競爭力亦面對挑戰,除了部分企業之外,目前社會中小企普遍對創新科技的運用仍未熟悉,政府應該多加宣傳,讓各界明白創新科技所帶來的好處。例如現在流行的利用網絡銷售,中小企要參與,必先懂得這個遊戲規則。的確,現時有不少傳統的行業正正是在這方面滯後,政府應該大力支援中小企實現升級轉型發展、甚至重新定位自己的行業,透過創新科技為行業注入新的活力。
中小企要生存,資金周轉問題永遠是重中之重。中小企資產較少,向銀行借錢一般都是困難重重,針對這個問題,現時主要依靠「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以及其轄下的「特別優惠措施」,由按揭證券公司提供信用擔保,協助中小企向銀行借錢。但是多年來,業界都反映,政府在2008年12月推出的「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反而更得到中小企的讚賞。現在既然新不如舊,政府應該檢討當中原因,考慮重新推出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取代現時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
中小企作為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板塊,特區政府應該從協助中小企開拓新的市場、推動中小企應用新科技提升競爭力,以及緩解中小企資金周轉困難等各方面着手,讓香港的中小企可以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