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研「盒子」助教STEM 港大生「挑戰盃」獲獎

2017-05-24
■譚鐵牛(右二)出席主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譚鐵牛(右二)出席主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現今資訊科技發達,隨便上網「搜」一下已能網羅無盡知識,為學習帶來方便,但這類自學方法缺乏實踐機會,對理科或醫科等必須從實驗中學習的知識,欠缺儀器輔助恐怕事倍功半。有見及此,來自香港大學的學生吳卓光與蘇漢暉遂設計了「便攜式生物科技實驗平台」,將離心機、聚合酶連鎖反應器等多款實驗儀器,縮小成一個個盒子般大的模組,實驗成本因而大幅下降,有助中小學推動STEM教育,讓更多學生動手做實驗,設計獲「挑戰盃」全國賽香港區選拔賽創業項目特等獎,創意獲得肯定。

港大物理學博士吳卓光修讀的專業是物理,但同時對生物科技很感興趣,於是決定自學,卻遇上了不少困難,「學習這類知識需要儀器,然而它們並不便宜,並非每間中學都願意購買,願意買的學校亦只會交由老師操作示範,學生動手機會少之有少。」

為了協助跟他有相同「遭遇」的學生,吳卓光與港大醫學院博士畢業生蘇漢暉共同設計了「便攜式生物科技實驗平台」,目前共有4個模組,包括離心機、聚合酶連鎖反應器、合成機與透照器模組,可讓學生進行DNA檢測、合成生物、細胞養殖以至生態研究等多類實驗。

體積小成本不到一成

蘇漢暉表示,他們設計的平台,較實驗室的儀器縮小至二十分之一;價錢上,同類實驗的儀器加起來約需2萬至3萬元,現時他們每個模組的價錢才2000多元。

適逢近年中小學積極推動STEM教育,這套平台的最大優勢在於儀器的體積與價錢大幅下降,連帶將學習生物科技的門檻減低,相信能吸引更多中學引入,目標做到2至3名學生共用一套平台。

目前兩人希望在體積與生產工序兩方面再作優化,產品預計最快明年2月面世。

上述項目昨日獲得「挑戰盃」全國賽香港區選拔賽創業項目特等獎兼初創企業一等獎。本屆選拔賽有18間大專院校參加,參賽人數達591人,共有181件參賽項目,當中分為創新、創業兩大項目,前者涵蓋生命科學、能源化工、資訊科技、數理/機械與控制;後者包括初創企業、社企項目、創業計劃。

譚鐵牛鍾偉強等主禮

頒獎典禮昨日於香港科學園舉行,由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創科局署理局長鍾偉強、中聯辦教科部副部長劉建豐、「挑戰盃」全國賽主辦機構-全國學聯執行主席唐榮堂、全國學聯副秘書長宋來主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