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一位教企業管理的同事跟我聊天時,說起一位學生想替自己起一個英文名。這位同事諮詢我意見,我就不經意地爽快說出Yuki這個洋名,但那位同事指Yuki是日文名,並不是英文名。
我問他:「什麼叫英文名?」他口若懸河地說出一些諸如Peter、Mary、John及Ivan等等的所謂洋名(英文名)。他正得意洋洋的時候,我突然插一句嘴:「Ivan並非英文名,它是俄文名。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就是一個例子。」
存不同「分身」 來源一樣
在香港,一般所謂的英文名字,大部分都名不副實,實際上只不過是洋名,而洋乃指西洋及東洋。西方的洋名可以是英文名字、法文名字、德文名字、意大利文名字、荷蘭文名字,甚至俄羅斯文名字......而東方的洋名可以是日文或韓文名。
西洋名字中有很多名字是互相有連繫的。在英文,我們說John,在法文譯成Jean,在德文譯成Johann,在荷蘭文中少一個N成為Johan,俄文中成為Ivan,而在西班牙文是Juan;英文中的Louie,在法文中就成為 Louis,而在德文中則是Ludwig。大家記得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全名嗎?它就是Ludwig van Beethoven。Ludwig是名,而van Beethoven是姓。
Henry是英文名字,而法文就是Henri,到了德文就成為Heinrich。由此可見不同的拼寫法,只不過是西歐不同語言的投映;很多所謂「英文名字」其實是同一來源的。
讀音應視乎語言
還有一點希望大家留意,如果你的「英文」名字是法文,就應該用法文讀音。例如Charles中的Ch音為sh[ʃ],而s不發音;而Henri中的H不發音而en發鼻音[ɑ];Louis中的s亦不發音。由於荷蘭文及德文均屬日耳曼語系,Johan(荷蘭文) 或Johann (德文中)的J都讀成[i]音。
幫自己起什麼名字當然各有所好,但要知道不是所有洋名都是「英文」名字,只不過用跟英文字母相似的拉丁字母寫出來罷了。
莎士比亞曾說:What i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歸根究柢,內涵永遠比名字優勝。■朱偉基 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