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每逢新年,電視台總會舉辦大型慶祝節目,與觀眾一邊觀看煙花,一邊倒數。訪問觀眾有何新年願望是必然的環節,接着被訪者回答「希望世界和平」亦是必然的答案。
這個對於筆者小時候而言,是一個疑問:現今的世界相對以前,甚至古代已經非常和平,有必要當成一個一年一度的願望去祈求嗎?
及後,筆者長大了,才漸漸明白世界和平並非必然。現在看似和平的局面,實則充滿暗湧,世上仍有不少地區受着戰火的摧殘,只是我身在福中不知民間疾苦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比起古代,現在的世界的確相對和平多了。起碼我們這些讀書人、政府高官不用好像蘇洵那樣苦口婆心,想提醒統治者卻又敢怒不敢言,唯有借古諷今,寫下《六國論》曲線批評北宋處理遼和西夏入侵所採取的屈辱政策,告誡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以下為《六國論》節錄: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吳一敏 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中文科主任
模擬練習
1. 作者於文章開首下筆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種寫作手法有什麼好處?
2. 作者說「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當中的「薪」和「火」分別比喻什麼?作者以這個比喻說明什麼?
3. 以上第二段運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事理,試舉例加以說明。
答案
1. 作者於首段文字開門見山指出賂秦的不當,論點清晰。然後透過不同的手法逐步分析,反覆論證,使讀者完全折服。
2. 「薪」比喻諸侯的土地;「火」比喻秦國侵略的野心。用柴薪救火,只會適得其反,令火勢愈燒愈旺,到了柴薪燒盡後,火勢才會熄滅。同樣地,用土地討好秦國,不但無補於事,反而更助長秦國侵略的野心,直到諸侯土地耗盡,國家滅亡,秦國才會罷休。
3. 作者以六國不珍惜國土的態度,與其先祖開國的艱苦作強烈對比。第二段首先道出六國的先祖開闢疆土的艱難:「暴霜露、斬荊棘」,幾經辛苦,才有「尺寸之地」。接着說出六國的子孫對辛苦得來的土地不加珍惜:子孫「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為圖短暫的穩定,把辛苦得來的國土拱手讓人。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