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學生參觀博物館。 香港文匯報記者丁樹勇 攝
傣族博物館籌建時,曾有人提出借鑒其他博物館、展覽館的管理方式,禁止參觀者拍照、攝像,卻被江曉林一口否決。他的理由是,僅僅陳列、展示並不是這些文物的最好歸宿,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透過傳播讓社會大眾,尤其是傣族民眾深入了解民族歷史,引起共鳴、增強民族自信心。江曉林認為,「民族的號召力、影響力,除了政治、經濟實力外,還在於文化軟實力」, 數千件文物、典籍歸根結底是社會財富,理應由社會共享。
博物館從籌備到開館,讓已年過古稀的江曉林雖十分勞累,但仍感到興奮和欣慰,「總算初步完成了父親和自己的心願。」目前,博物館由「傣族銅器展」、「清代傣族圖籍展」和「江應樑傣學研究展」三個專題展廳組成,「傣族宗教文化展」正在籌備。
博物館一開館,觀者如雲,好評如潮。來自緬甸、泰國、印度的學者頗為驚歎,在館停留時間遠遠超出預期。然而,江曉林仍心存遺憾:由於經費短缺,展館面積僅600餘平方米,且展出的實物僅佔父子藏品的一小部分。「傣族文化中,有相當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傣族傳統稻作文化、慢輪製陶、傣錦紡織等都是傣族文化的精髓。」江曉林希望,以後可以建成一座單體博物館,包括室內文物展廳和室外活態展區,「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立體展示傣族歷史文化的公益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