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是次《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擬定稿的另一更新重點,為強化有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的學習 。教育局確認,全港中學初中課程均需要安排總課時約5%,即138小時或每星期兩教節讓學生學習中史,當中的學習模式需要以中國歷史作為主軸,包括獨立中史科或類似獨立教授中史科的有系統教學單元。另《指引》又提出要跨課程學習中華文化,可結合中史科、中文科及相關藝術教育,深化學生的中華文化素養。
跨課程學習中華文化
教育局表示,修習中史及中華文化,可為學生提供基礎知識及價值觀,讓他們認識自己的國家及發展,進而建立國民身份認同;而在初中階段,學校則須透過的中史教育課程及跨課程學習中華文化,加強及鞏固有關方面的教學。
現時中史教育屬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下,教育局指,全港學校均需要將該領域總課時的四分一,即總課時約5%教授中國歷史。就目前絕大多數學校初、高中均採用獨立中史科的模式,局方指有關學校應繼續沿用;而為了充分顧及個別學校的情況及發展需要,目前採用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合併模式或綜合課程模式(以中史作為核心課題)的學校,則應集中以中史作為學習主軸,並提供類似獨立教授中史科的有系統中史教學單元。
另外,《指引》又強調中學生應跨課程學習中華文化,事實上有關的學習元素,除包含於中史科課程,亦包含在其他學習領域內,如中文教育中的「中華文化」學習範疇,及藝術教育領域的中國音樂及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