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直擊柏林戲劇節:相遇另一種劇場策略

2017-06-10
■每年的柏林戲劇節都是城中熱事。■每年的柏林戲劇節都是城中熱事。

劇場美好,在於每一個不能重複的當下,在於每一次可一不可再的相遇,一如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旗艦節目柏林戲劇節的德文名稱Theatertreffen,正是「相遇於劇場」的意思,讓觀眾與藝術相遇之餘,亦為德語地區劇壇提供與世界相遇的機會。由德國政府文化部門贊助,柏林戲劇節於1964年正式開始,到今年已經舉辦至第55屆,於5月4至21日在柏林舉行一系列戲劇相關節目及探討。

擁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柏林戲劇節,是歐洲劇壇最重要的戲劇節之一,每年都會從德語地區劇院過去一年的戲劇演出季中精挑細選十個「最值得關注」的演出,並且原班邀請到柏林展演,作為戲劇節的重點節目。十齣劇目各有特色,儼如一幅宏觀的當季劇場全景圖,讓慕名而來的海外及本地觀眾在兩星期內飽覽德語地區劇場精華。

文:羅妙妍

評論人之選

十大最具代表性演出

柏林戲劇節每年皆邀請七位文化/劇場評論人擔任評審,選出萬眾期待的十大最值得關注演出。為了確保評選結果具有代表性及公信力,戲劇節相當重視委任評審的準則,七位評審需要代表不同的德語地區,包括瑞士、奧地利及德國不同的城市,人選組合亦費盡心思,平衡性別、年紀、背景等因素,務求營造最全面的視角和聲音。柏林戲劇節總監Yvonne Bu?derho?lzer表示,因應評論生態的改變,去年起評審團除了邀約在紙本媒體發表評論的藝評人,亦首度加入為網媒撰寫評論的藝評人。

Yvonne笑稱,為戲劇節邀約評審絕非易事,工作量與責任之大不容小覷,每位評審一年內需要觀賞七十至一百二十齣劇場演出,並與其他評審公開討論,得出約三十套左右首輪入選劇作後,再嚴謹篩選出最終呈現觀眾眼前的十齣最值得關注劇場作品-所謂「最值得關注」的演出,有別於「最佳」演出,為了保有討論的開放性,柏林戲劇節不會就某個特定主題挑選劇作,亦不會定下一套固定的「優秀」準則,而是容讓評審自行定義「最值得關注」的角度-獲邀劇作可以在不同方面引人注目,例如演員、佈景、主題、美學取態等。

危機下的創作

從政治時刻到國際共製

今年的十大作品除了Simon Stone導演的開幕節目《Drei Schwestern》(Three Sisters)來自瑞士巴塞爾(Basel)地區,其餘九個作品都屬於德國地區製作。德語劇場面對風起雲湧的時代劇變,箇中焦慮感與尋找出路的推動力,皆反映於作品之中,成就每個作品中的政治時刻(political moment),例如來自德國東部城市萊比錫(Leipzig)、由Claudia Bauer導演的《89/90》,回顧東西德統一的節骨眼下個人經驗如何側寫時代;亦有來自德國西部城市多特蒙德(Dortmund)的《Die Borderline Prozession》(The Borderline Procession),導演Kay Voges運用大量實時投影(live projection),於劇場空間營造出特有的電影蒙太奇風格,呈現資訊爆炸的當代,人們割裂於崩壞世界的疏離狀態。

部分入選的劇場製作方式亦反映了國際劇壇的最新風潮-國際共製(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以今年瑞士籍導演Milo Rau的入選作品《Five Easy Pieces》為例,這個以比利時戀童癖殺童案為藍本、以兒童演員重現案情的作品,正是由分佈德國、比利時、瑞士、英國等地的劇院及藝術節合力共製的成果;此外,英國劇團Forced Entertainment入選作品《Real Magic》,亦是主要由德語地區劇院共製所成。國際共製為全球劇場製作開拓了一條更廣闊的道路,能夠接觸更多世界各地觀眾之餘,亦有望更加有效善用每個地區的資源,攜手面對全球文化藝術資源緊縮的困境。

轉換的視角

從劇本市集到多種介入

柏林戲劇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劇本市集(Stückemarkt),自1978年起廣泛向歐洲地區徵集原創新劇本,並由演員、導演、編劇及戲劇構作(Dramaturg)組成的五人評審團選出五個大膽實驗寫作媒介、挖掘書寫的政治面向的作品,於戲劇節期間安排資深導演及演員作簡單展演或讀劇,並為作品提供翻譯及出版支援,最終其中一個獲選作品更加能夠獲得德國劇院的委約,於來年製作完整呈現。自2012年起,劇本市集徵集的作品不再限於書面上的劇本,歡迎創作人遞交以文字作為主要媒介、已作展演的戲劇計劃,進一步探討劇場書寫的可能性。

劇本市集戲劇顧問Diana Insel形容,與背景相異的創作人交流討論一直都是劇本市集的重要傳統,然而今年深化實踐,開宗明義以「民主的藝術」作為交流命題:「劇本市集關注編劇如何在充滿危機的年代裡寫作,如何從藝術的視角介入社會-找出並塑造屬於自己的聲音,這是藝術,亦是政治。這種有關民主的思考,正是構成劇本市集的重要元素。

相遇於劇場

從德語劇場到香港劇壇

隨着愈來愈多德語劇本翻譯成中文,巡演華語地區的德語劇場作品與日俱增,德語劇場與華語劇場的對話愈見頻繁,為本地劇壇帶來不少寶貴的創作養分。2016年起,經過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及歌德學院的穿針引線,與柏林戲劇節訂下了連續五年的「柏林戲劇節在中國」合作計劃,每年從十大演出中挑選三部作品出訪中國。今年7月,西九文化區亦將首度舉辦「柏林戲劇節在香港」,邀請戲劇節評審來港舉辦交流講座,通過主題討論讓參與者一瞥歐洲劇場最新發展。

香港劇壇的規模與生態,跟德語劇場不盡相同,當然無法把柏林戲劇節照辦煮碗直接移植,然而,柏林戲劇節的構成方式與意識形態,能夠為香港劇場帶來不少啟發-觀照戲劇節的評審傳統,香港有可能發展出更成熟全面的劇場評論生態嗎?評論如何成為推動劇場發展的專業?柏林戲劇節着重展演十大劇作之餘,亦強調背後的論述整理與討論,香港劇壇如何從側重製作的傾向,轉移引發創作人建構自身論述,使劇壇從零散的單一作品,走出一條有跡可循的脈絡?劇本市集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一個提拔新晉、推廣劇場書寫政治性的有效平台,香港劇壇如何整合各個界別的資源,總結出一個行之有效而不失深度的編劇發展階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劇場發展理念上的碰撞與交流,亦不失為一種「相遇於劇場」,相遇過後,但願能夠走得更遠。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