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聞一浩(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聞一浩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五月到六月初看了多齣舞蹈現場演出的錄像電影。舞台演出當然是現場看最好,但在香港要看當代的舞蹈經典並不容易,看現場演出電影是個「止渴」的方法。過去幾星期看的電影中,多套屬於香港芭蕾舞團與UA Cinehub合辦的「Ballet PLUS」系列的電影。
香港芭蕾舞團的「Ballet PLUS」包括了專題座談會、電影放映、工作坊、演出及沙龍聚會,是近年推介當代芭蕾最多元的活動系列。可惜宣傳似乎出得頗遲,以致因為安排了其他節目或活動而沒法參加座談會及沙龍聚會,幸好仍能看到最重要的當代芭蕾編舞家之一的尤里.季利安的傳記電影及三齣代表作,也可看到關於美國芭蕾舞劇院第一位非裔首席舞蹈員的晉昇之路和紐約芭蕾舞團第422號作品創作過程的紀錄片,不僅增加對季利安風格的認識,也對舞者及製作的背後種種加深了解。放映系列還包括經典芭蕾電影《紅菱艷》的數碼修復版。
選擇季利安為焦點編舞,除了香港芭蕾舞團舞季壓軸的演出選跳了他的作品外,相信還因為他在當代芭蕾舞壇影響深遠:創作上他固然為芭蕾舞領域開拓了更多的可能,他對音樂的敏銳觸覺、舞蹈動作的仔細流暢,都為人所稱道。而荷蘭舞蹈劇場不僅因為他的領導和作品而躋身國際舞壇的重要位置,亦成為許多著名編舞的搖籃,其中包括香港舞迷熟悉的納曹.杜亞陶。編舞以外,他又為年輕及成熟的舞者提供演出的機會,成立青年二團也許不太特別,因為不少舞團都有培養青年舞者,但為成熟舞者而設的三團應是世界舞壇絕無僅有的舉措,雖然最終因為財政問題而於2006年取消,但此舉讓舞壇及舞迷認識到,舞者的舞蹈生涯其實可以超越四十、五十,甚至六十歲。
這次放映他的傳記電影《遺忘了的記憶》,不僅讓我們看到這位當代芭蕾巨人的創作成長路,聽他親自闡釋其對舞蹈創作的看法,也讓我們看到他與舞者間的交流。叫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舞者溫柔及耐心的指導,着重引導舞者掌握動作的感覺,看到他對舞者的關心,也明白他為什麼會有創立二三團的想法。而選映的三個作品也來自季利安分別為荷蘭舞蹈劇場一二三團創作的經典,讓觀眾可以較全面地認識他的風格。《美麗印象》是他一九九五年為一團創作的作品,展示了舞者的高技巧水平,以及季利安匠心獨運的動作編排,急速細緻兼與音樂極為諧調的動作看似輕易,實則難度甚高,他藉此表現舞者背後面對的不為人知的困難,其中又可看到他的幽默感,好些動作都叫人意想不到,甚至忍俊不禁。而由三團演出的二零零一年作品《生日狂歡》則更將音樂感與幽默感兩個特點突顯。在莫扎特的輕快音樂下,幾位資深舞者穿上十八世紀的服裝,將現場演出與錄像演出結合成一齣天馬行空、輕鬆的舞蹈喜劇!荷蘭舞蹈劇場三團於二零零五年曾於香港藝術節演出此作品,當年錯過了,這次正是難得的補看機會。最後看到的是二零零四年創作、由二團演出的《無眠》,年輕的舞者散發着青春的活力,演出恍如失眠者精神漫遊於幽暗的空間,幾幅大幕猶如清醒與夢境的分隔,巧妙運用的布幕,開場與終結的影舞者與布幕的「互動」更是厲害。
關於美國芭蕾舞劇院首席舞者科普蘭的紀錄片《一個芭蕾舞蹈員的故事》除了讓我們看到她的奮鬥故事,也叫我們知道種族在美國又或西方的頂尖芭蕾舞團依然是個問題。看到美國芭蕾舞界如何意識到這個問題,而科普蘭如何憑着努力踏上首席舞者的行列,很有意思。《第422號芭蕾作品》則是帶觀眾進入紐約市芭蕾舞團幕後,看一個全新作品是如何煉成。這齣紀錄片之前已聽說過,令人注目的地方是它是由年僅二十五歲的舞團群舞員之一的貝克創作。我們看着他由選取音樂,到與主要舞者、群舞員排練的過程,看到他所承受的壓力,而最後作品首演,上台謝幕後,他又要穿上戲服,繼續他的群舞員工作。這套作品讓觀眾了解到創作背後所花的心血與人力物力,以之完結整個電影放映系列,相當有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