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書法家聚港 攜手交響樂團 獻上「中華頌」音樂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邵萬寬、鄧學修)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百名著名書法家,昨共聚香港會展中心,攜手香港交響樂團獻上一場氣勢恢宏的「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香港社會各界人士逾500人,聚首一堂,欣賞了這場獨具匠心的文化交融盛會,共慶香港回歸20周年。
音樂會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人民畫報社、中華出版促進會、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辦,中聯辦宣文部、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支持。
中聯辦副主任楊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姜在忠,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趙學敏,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包俊宜,中國書協香港分會主席施子清,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劉年新,中聯辦研究部部長曾健、宣文部副部長朱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盧文端,台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沈榮槐,澳門書法家協會主席連家生,台灣中華書學會會長張炳煌等蒞臨主禮。
姜在忠:中西合璧西體中用
姜在忠致歡迎辭時表示,在香港回歸20周年這極具紀念意義的時刻,榮幸地邀請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兩岸四地的100位著名書法家來到香港,舉辦「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他指,書法與音樂作為文化藝術表現形式,兩者意蘊貫通,可跨越時代、地域、種族、語言。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與許多藝術形式共通,被稱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他指,徐悲鴻也曾說過,中國書法有如音樂之美,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交響樂則是西方藝術形式的代表,他說:「更獨到的是,今天我們聽到很多耳熟能詳的中國音樂曲目,以交響樂形式表現出來,中西合璧,西體中用,並將其與中國書法結合,希望這個別開生面的創意,帶給大家一場美妙的體驗。」
他續指,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而書法是文化的根基和精髓。經歷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兩岸四地,同根同源,中華民族文化的烙印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位炎黃子孫心中。相信此次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能很好地推動兩岸四地的文化藝術交流。
劉江華:文化交流推動「同心」
劉江華表示,今年特區政府以「同心創前路,掌握新機遇」為慶祝回歸20周年的主題,當中「同心」是由文化藝術開始的,強調藝術是文化交流的共同語言,能夠連繫社會各界,以藝術打開對話,以文化開拓合作。他續指,書法與音樂互相的美妙配合,將意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釀成「聽得到的書法,看得到的音樂」,是一場跨媒體的藝術盛會,希望主辦機構能夠繼往開來,舉辦更多具創意的文化交流平台。
陸彩榮:帶動中華文化傳承
陸彩榮讚揚香港回歸20年來,香港人一直致力開拓中華文化傳承交流,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為國家的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續指,是次音樂會包含了中國書法和西方交響樂,讓中西方文化得以共融發展,相信音樂會的順利舉行,將見證香港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帶動中華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施子清:推動書畫文化振興
施子清指,是次慶回歸活動得到兩岸四地百名書畫家到場,對香港同胞、對香港書畫界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並指書畫是祖國的瑰寶,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推動書畫文化振興。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傳來賀信,讚揚音樂會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表現了「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的文化自覺。
是次音樂會邀得百位書法家同書長卷,禮讚中華,以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奏響了兩岸書法家愛國愛港的時代強音,強化了港澳台三地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亦藉此表達了對香港美好明天的祝願,為香港回歸2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