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明月幾時有》向回歸二十周年獻禮 許鞍華70歲再迎「黃金時代」

2017-06-16
■對於香港電影的未來,許鞍華表示︰「自己對香港電影輝煌再現很有期待。」■對於香港電影的未來,許鞍華表示︰「自己對香港電影輝煌再現很有期待。」

香港名導演許鞍華(Ann)今年迎來70歲的「古稀之年」。自幼在香港成長、發展經歷的同時,也以她作為電影人的敏銳、細緻的觀察,體悟到香港社會細微的變化和起承轉合的心理磨礪。而許鞍華的新作《明月幾時有》,該片講述1941年末,香港淪陷。電影將於7月6日在港上映。

作為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獻禮電影,《明月幾時有》首次將極具傳奇色彩的「勝利大營救」搬上大銀幕。講及三年零八個月內,日軍瘋狂搶掠並搜捕滯留在港的文化人。抗日組織東江游擊隊接到上級指示,緊急營救文化人衝破日軍封鎖追捕,撤離香港。淪陷期間,以往富裕的香港頓變成無糧無水的空城。小學教師方蘭(周迅飾)與母親(葉德嫻飾)居於灣仔一棟小樓艱難度日。學校停課,剛與戀人李錦榮(霍建華飾)分手的方蘭意外捲入營救作家茅盾的行動,並認識了大膽多計、槍法如神的游擊隊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彭于晏飾)。劉黑仔賞識她沉着機敏,決意招攬她加入游擊隊。

許鞍華表示,《明月幾時有》與以往抗戰題材相比有很大不同,「這是一段並不廣為人知,但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令我感動的是,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在面對家仇國恨時都能不計個人得失,挺身而出,他們都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所以這次我找了我最喜歡的演員來演這些人,而他們的表現也讓我非常有信心。」

據聞,為了拍攝《明月幾時有》,許鞍華足足做了兩年的功課,搜查資料,不愧是華語影壇最優秀的女導演之一!在片中,周迅、彭于晏、霍建華、郭濤等以「蛻變、演技、文藝、逃離、偽裝者」五大概括他們所飾演的角色在亂世下的抉擇,讓人非常期待﹗

見證了發展與變遷

許鞍華在北角生活了60多年,認為北角的生活變化並不大。在她的記憶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角住了很多上海人,家附近的「上海三六九菜館」經營正宗的上海菜,是她和家人常去的餐館。這些上海人大多於上世紀40年代末由內地來港,在北角落腳後在當地開舖,如髮型屋、餐館、商店、洋服店,以及大上海式的夜總會和娛樂場所,故北角則有「小上海」之稱。許鞍華又說,後來慢慢身邊的福建人愈來愈多,而上海人則少了許多,逐漸地「小上海」就變成了「小福建」。其實,作為移民城市的香港,百年來迎來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而北角作為最早新移民的落腳點之一,其發展與變遷頗具代表性。

1972年,許鞍華在香港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後,前往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攻讀電影課程,1975年回到香港,擔任名導演胡金銓的助手,後進入無綫電視台當編導拍紀錄片,並拍過3集《獅子山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一批深受英美電影流行趨勢影響的年輕導演,創作了一批「香港新浪潮電影」。許鞍華是其中的一位,她拍攝了《瘋劫》、《撞到正》、《投奔怒海》等,使她在初涉影壇之際就嶄露頭角,為其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香港電影回歸前後

1994年,許鞍華執導《女人四十》,該片奪得第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六個獎項,為她帶來在電影生涯中的一個轉捩點。1997年,許鞍華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拍攝電影《半生緣》,這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拍出了生活的質感--小巷舊樓、樹林拍照、小店吃飯、放工搭乘巴士等,被香港影評人稱讚其「成功複製了張愛玲筆下哀婉憂傷的情調」。同年,許鞍華還拍了她的第一部紀錄片《去日苦多》,片中她回到母校香港大學與老同學一起緬懷成長的足跡和香港過去的日子,反映出這些香港社會精英在回歸前後對身份認同問題的思考和徬徨。如今,20年過去了,許鞍華笑言,當年怎麼也想不到20年後自己還能坐在這裡接受訪問,她覺得好感恩。

談及香港電影在回歸前後的變化,許鞍華說,其實對香港電影來說,1993年之前,一年拍二百至三百部電影,而且票房很高,在台灣、韓國乃至東南亞都很有市場。「可是到1993年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上映,反響比香港電影好,但之後台灣片商開始不買片花了,很多電影因而開不到機拍不成。以前憑着片花就能收到千萬元訂金,開機完全冇問題。正因這樣香港電影就開始走下坡,回不到八十年代那時的盛況了。」

喜歡接受不同挑戰

至於與內地的合拍片,許鞍華認為有幾位導演做得非常成功,她認為兩地電影人才的交流、合作會給觀眾帶來無限的驚喜,而兩地電影人之間的「坦誠交流、充分了解對方的看法」是最重要的。

而對於香港電影的未來,許鞍華表示︰「自己對香港電影輝煌再現很有期待。」正因70歲的許鞍華始終保持初心的電影人心態,以及喜歡接受不同挑戰;繼《黃金年代》之後,她又有新作推出再度迎來「黃金時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