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全球每年有大約80萬個自殺死亡的個案。這些個案背後,是無數後悔自己未能適時提供協助的親朋戚友。可惜的是,身邊人有自殺傾向本身就是一件難以察覺的事。 美國有醫療研究團隊編寫出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運算程式(machine-learning algorithms),預測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士。
這個研究團隊從其附屬的醫療機構收集超過五千個自殘或自殺的案例,逐一分析後確認其中三千多個有自殺傾向的案例。醫療團隊隨後利用這組數據訓練人工智能,令人工智能系統得以熟練地辨別自殘傾向和自殺傾向的不同徵兆,隨後編寫程式讓此系統能夠計算特定組合下自殺的可能性。
精力無限 集各家所長
測試顯示,此系統在判斷未來兩年內會不會自殺時有八成至九成的準確率,而估計未來一星期內會否自殺的成功率更高達九成二。
而且,人類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醫生和其他醫療界別的人士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則不會受到時間和有限的專注力的限制,可以永遠如常運作。
專業領域的知識是不斷地發展,專業人士也要不停地學習才能跟上,但是人工智能就不用耗費過多的精力在這方面。人工智能還可以集各家所長,綜合不同派系的理論看法,作出判斷,比單獨聽取一位醫生的看法更全面。
與醫生判斷有別時難取捨
雖然這些數據無疑為拯救自殺人士亮起了一盞明燈,但是亦對醫療從業者造成道德隱憂和執行時的困難。本職為醫生的研究團隊發言人表示,當人工智能預測的結果和自己的專業判斷不同甚至有衝突時,難以把握誰是誰非。
醫生應否或者在哪種程度上跟隨人工智能運算的結果,從而調整自己原本訂下的治療方案,是在醫療行業廣泛運用人工智能前要解決的議題。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洪文正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逢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