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收藏 > 正文

「南國佳荔」清新來襲 133件文物講述荔枝文化

2017-06-22
■嶺南地區採摘荔枝的場景。■嶺南地區採摘荔枝的場景。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沒有空運快遞的古代,新鮮荔枝在嶺南之外的地區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大文豪蘇軾一嚐之下,也發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慨。荔枝,大自然賜予嶺南地區最珍貴的禮物之一,古往今來,從南到北,上起皇室,下至民間,愛荔之人比比皆是。「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文化展」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133件以荔枝為題材或與其相關的展品,從自然、藝術、生活三個角度,探索人、自然、藝術、文化之間的微妙關係。■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作為世界荔枝原產地,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荔枝品種資源,而作為中國荔枝的原產地之一,嶺南地區擁有兩千多年的荔枝栽培史。有趣的是,從古到今,保鮮都是荔枝的頭號難題,但在相關文獻記載中,古時候荔枝就超越了產地,一路北上抵達皇宮,還邁出了國門,美名遠揚。

賜荔榮耀 香案跪迎

宋紹聖元年(1094年),被貶謫的蘇軾抵達惠州,次年三月,一荔園老翁邀他在荔枝成熟時前來享用。於是,紹聖二年四月,第一次品嚐到嶺南四大佳果之一荔枝的蘇軾,發出了「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的感嘆。夏季到來,再次品嚐到荔枝美味時蘇軾發出了流傳千古的讚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也從此名揚天下。

其實,像蘇軾這樣豪氣品嚐荔枝,對於北方地區的人完全不可想像。在清代,貴妃、阿哥、大臣們,每次也許只能品嚐到一兩顆荔枝,這就是珍貴無比的「賜荔」。根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四十七年,福建巡撫楊魁進貢鮮荔枝100桶,共結果子473個。而賞賜記錄顯示,賜給裕皇貴妃鮮荔枝二個,愉妃一個。

皇貴妃級別才得到兩個荔枝,可見其珍貴。雖然每人只能嚐到一兩顆荔枝,但在古代能得到荔枝賞賜是莫大榮耀,是信任、受寵甚至地位的象徵。獲得賞賜的官員往往受寵若驚,跪迎、設香案、叩頭謝恩頗為常見。不過,貴族寵臣能否有這口福,還得看看皇帝是否喜歡。給人冷面無情印象的雍正帝,就曾在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初九在一份關於貢荔的奏摺上以朱批「表白」:「朕是喜好吃荔枝」,讓人感覺萌萌的。

藝術精品顯生活情趣

要說關於荔枝的文學作品,如今粵港澳地區最熟悉的莫過於粵劇大師紅線女的《荔枝頌》。其實,歷代文學家創作了無數的詠荔詩篇,而畫家及工藝家也對荔枝非常青睞,荔枝絳紅的外表與瑩白的內裡,使其自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給中國傳統藝術帶來無盡的創作靈感。從繪畫到雕刻,從古至今歷代荔枝題材作品都集中展現了中國人對它的欣賞和喜愛。

該展首次集中展示了廣東省博物館館藏荔枝題材文物精品,如明永樂青花花果紋梅瓶、清道光粉彩折枝花果墩式碗、明沈周《荔枝蒼鵝圖》、清華嵒《鸚鵡荔枝圖》、現代齊白石《荔枝圖》等等。除了文物精品外,策展人還精心挑選了一批現代非遺大師作品進行展示,如廣繡、廣彩等,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荔枝藝術從古至今的傳承與發展,在這些藝術作品中也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情趣。

荔枝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還悄無聲息地潛入古人生活當中。曾幾何時,無論是宮廷的進貢珍品、御用器皿、高官服飾,還是民間品茶、聞香、聽劇、談情,都能尋見它的蹤影。作為荔鄉的嶺南地區更是隨處可見用荔枝裝飾的建築。多子多孫、大吉大利、一本萬利......古人賦予荔枝各種美好寓意,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在與荔枝有關的藝術作品中,國畫最為常見。唐宋以來,荔枝畫開始出現在宮廷畫中,這與荔枝進貢朝廷、被視為珍稀之物有關。明清時期,嶺南荔枝培植得到極大發展,荔枝也逐漸成為嶺南畫家熱衷的本土題材。晚清著名嶺南畫家居廉、居巢的荔枝畫作,注重寫實,風格秀雅,代表了嶺南荔枝畫的高峰。二居倡導的「撞水撞粉」法,以荔枝等嶺南佳果為對象,開拓近代嶺南花鳥畫新風。嶺南荔枝畫,與早期宮廷荔枝畫相比,更注重於通過繪畫技法來表達畫家自身對大自然的觀察、理解與感悟,在藝術風格上更為細膩傳神。 本次展覽至7月30日結束。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