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版圖重塑】中資盡擸住宅地 港資包攬商業地

2017-06-26
■中資來港搶地後,不少本地發展商轉戰商地。圖為長順街商業地。資料圖片■中資來港搶地後,不少本地發展商轉戰商地。圖為長順街商業地。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港府上半年賣地大豐收,單計官地賣出10幅,住宅地與非住宅地各佔一半,5幅住宅地全數由中資囊括,非住宅地則全數由港資投得,中資與港資形成「壁壘分明」的格局。值得留意的是,今年進入香港賣地市場的中資多了不少新面孔,包括龍光地產、合景泰富、龍湖地產、深圳控股,業界預料之後中資投地比例將會持續攀升。

不局限位置及利潤收益

業界指,中資在內地融資有壓力,加上內地樓市定調「只能住不能炒」,都推動他們來港投資。而且相比之下香港地產的利潤其實不會低過內地,人民幣貶值下,匯兌亦令中資在港投地的利潤上升,增加他們在港投地的意慾。由過去半年中資在香港投地的情況去看,他們已不再像過去只局限大型發展區或港九市區,連一些新界住宅地亦競投發展。

事實上,雖然6月美國加息,但無阻中資繼續來港買地,加息後首幅招標的屯門管翠路住宅地,就是由中資大手筆投得。該幅地皮的位置更不屬於優越,中原地產測量師張競達認為,這反映加息因素對中資投地意慾影響不大,中資看好本港樓市,而且投地取態不受規範,對新界地皮亦有興趣,預計中資未來會繼續積極在港高價搶地,亦願意降低利潤收益。

仲量聯行之前發表報告,指中資於1997年尾樓市泡沫爆破後退出香港住宅土地市場,直至2011年逐漸重投香港土地市場。以成交總額計算,中資透過政府賣地所投得的住宅地皮比例已由2011年1%增至2017年初至今的100%,投得地皮的中資發展商更趨多元化。

若以地皮最高可建樓面面積計算,中資發展商2016年投得的住宅地皮,已較2015年增加一倍至400萬方呎。年初至今,投得住宅地的可建樓面亦達336.4萬方呎(住宅官地、鐵路項目),已超過2013、2014及2015年全年的數字。目前中資佔港交所上市的地產發展公司總市值62%,意味中資於本港的物業發展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金管局5月推出規限發展商借貸的措施,針對以高借貸比率融資以支付地價及建築成本的發展商。該行指,中資相比本地發展商,傾向於投地後立即融資,借貸佔地價最多47%,而部分發展商投地後進行銀團貸款,個別借貸高達275%,或因而引起金管局關注。

借貸新規無礙中資買地

但該行相信,措施對借貸比率低的本地大型發展商影響不大,然而中小型發展商現金欠充裕,購地意慾將會減低。預期在人民幣持續貶值及實行長遠的全球擴張策略下,中資發展商將繼續積極在港物色住宅發展機會。

面對中資來勢洶洶,港資近年處於「捱打」的局面,現時主要緊守非住宅地皮的「陣地」,今年上半年全數5幅非住宅地都由港資投得。業界指,商業地屬於長時間的投資項目,回本期長,投資額龐大,並且需要對該區的商業發展有一定認識,對於本港商業市場尚未熟悉的中資,大多會傾向購買已落成的商業物業,多於購買地皮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