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聚焦發展 固本培元

2017-07-03

陳廣漢教授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的講話中指出: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一切問題的金鑰匙。香港回歸以來,儘管經受兩次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非典事件影響,但是香港經濟總體上保持了良好增長記錄。香港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和國際貿易中心以及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總部聚集地的功能進一步提升,政府財政能力顯著增強,香港與內地的經貿聯繫更為緊密。

1997-2016年之間,香港GDP實際增長83%,年均增長率為4.3%;人均GDP實際增長61%,年均增長率為3.2%。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總部經濟的地位在提升,地區總部經濟的數目有較大幅度的增長。1997-2016年間,香港恒生指數增長了逾1倍。2016年香港資本市場的中國概念股暨紅籌股和藍籌股的比重達到50.8%。香港成為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2017年3月香港人民幣存款達5072.72億元,離岸人民幣貸款達2583億元。1997-2016年之間,港口集裝箱總吞吐量增長了38%。香港機場客運量從1998年的2721萬人次上升到2016年的7010萬人次,增長1.6倍;貨運吞吐量從163萬噸上升到452萬噸,增長了1.8倍。同期,香港財政儲備從4383.68億港元增長9082.85億港元,增加了107.2%。

香港經濟發展的良好表現證明,香港的經濟制度的運行是健康和穩健。另一方面,香港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得益於內地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以及中央給予香港的大力支持。

回歸後,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深化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的舉措和制度安排。從CEPA到服務貿易自由化;從旅遊業的「自由行」到資本市場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以及香港人民幣離岸樞紐發展;從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南沙自貿區到粵港澳大灣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港澳與內地特別是粵港澳之間的經濟和社會的聯繫日益密切。這些制度安排和舉措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拓展了香港經濟的腹地,使香港搭上內地經濟發展的快車,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實踐證明,「一國兩制」是保證香港經濟長期發展和繁榮的良好制度安排。展望未來,香港更要要聚焦發展,固本培元,重塑競爭優勢。

從四方面重塑競爭優勢

一、抓住國家改革開放新機遇,打造「雙向開放」新平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引進外資和外企的窗口和橋樑。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是香港的傳統優勢,專業服務是香港最具競爭優勢的產業。香港應做大做強以金融、商貿和專業服務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提升金融中心的國際水平。一方面推動香港由區域性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構築跨國公司亞太地區的總部基地,另一方面,利用國家打造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樞紐和香港與內地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機遇,建設內地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平台,做大做強總部經濟,成為內地與國際市場雙向開放的新平台。

二、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已經簽署。香港應發揮自身服務業的比較優勢,依托內地經濟,特別是珠三角強大的製造業,加強香港與內地特別是粵港經濟合作,促進粵港澳之間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拓展香港經濟腹地和發展空間。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CEPA、粵港服務業貿易自由化、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建設等賦予的政策空間,將香港金融、貿易、信息、專業服務和體制等方面的優勢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製造、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拓展產業發展的空間,培養新的經濟點。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香港在教育和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優勢,與珠三角科技創新能力、人才、製造能力和市場相結合,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香港可以通過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推動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盡快擺脫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地產業局面,推動相關經濟從「地產+金融」模式,向「金融+科創」模式轉變。增加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制度鼓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政策,建立起「產官學」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青年人創業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提升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增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以住房、養老和紓困為重點,切實改善民生。繼續多管齊下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加快興建更多出租及出售的公營房屋,推算逐年延展的十年房屋供應目標,切實緩解住房困難。香港人口老齡化,為社會帶來不少挑戰,安老服務的長遠規劃和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政府的目標是讓長者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並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建立相應的制度體系,以實踐「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目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