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領會習主席告誡 拒泛政治化抓住機遇

2017-07-03

楊莉珊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北京市政協常委

習主席用「蘇州過後無艇搭」這一廣東話俚語,十分形象生動地說出了香港現在遇到的機遇是千載難逢。「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人民幣國際化三大歷史機遇聯袂而至,對香港的歷史命運會產生全域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香港社會應拒絕「泛政治化」,集中精力抓機遇、謀發展,一定要抓住三大歷史性機遇,千萬不能錯失。國家主席習近平圓滿結束視察香港之行,此行實現了習主席抵埗時所講的三個目的:表達祝福、體現支持、謀劃未來。

把握機遇免「蘇州過後無艇搭」

習主席在七一講話中指出,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有着釵h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競爭優勢。特別是這些年國家的持續快速發展為香港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不竭動力、廣闊空間。但香港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內耗。只有團結起來、和衷共濟,才能把香港這個共同家園建設好。習主席以「蘇州過後無艇搭」的俗語,提醒港人一定要抓住機遇,把精力集中到抓機遇、謀發展。

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優勢和作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和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是中央大力支持香港的重要成果。習主席在會見新任特首林鄭月娥時,更專門就如何務實推進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地區的合作等作出明確指示。

香港家底雄厚,地理位置優越,隨着中國強勢崛起,「一帶一路」戰略全面鋪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式啟動,香港不必擔心沒有出路。但如果香港不能好好把握機遇,恐怕「蘇州過後無艇搭」。正所謂「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不能偏離海納百川的成功之道

香港過往騰飛的歷程,是一部尋找機遇、抓住機遇、靈活應變、艱苦奮鬥的歷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人抓住了西方國家產業轉型、把傳統製造業往東亞轉移的機遇,在香港大力發展電子、塑膠、玩具、服裝等行業,終於在80年代成為聞名遐邇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接下來,香港充分利用國家改革開放之初,急需引進外資和先進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以製造業為龍頭,在廣東、江浙等地形成了以港商為主的產業和貿易圈,不僅推動了國家經濟發展進程,香港經濟亦從中發展壯大。

然而,在製造業轉入內地的時候,香港沒有利用新的產業革命興起之機,發展各種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結構,樹立自己的新的優勢,在這方面落後於韓國、新加坡。更令人憂慮的是,世界日新月異,國家發展一日千里,但香港近年來卻陷入「泛政治化」的內耗泥沼,部分港人沒有讓自己放開懷抱,全面深入了解新的世界和中國,未能從畫地為牢的狹隘本土意識中走出來,機遇意識變得淡薄,偏離了視野寬廣、多元開放、海納百川的成功之道。

「泛政治化」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時移世易,如今國家發展起來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多個省市的GDP早就超越了香港。但近年來,反對派不斷蠱惑煽動,散播對內地的盲目排斥、隔離謬論。少數激進勢力排斥一國、抗拒中央,甚至公然打出「港獨」,是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他們以「泛政治化」的手段,反高鐵、反「一地兩檢」、反港珠澳大橋、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反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反「一帶一路」、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他們以這些違背香港發展規律的手法,來阻礙與內地的交流,影響香港經濟的發展。正如習主席指出,「香港如果陷入『泛政治化』的漩渦,人為製造對立、對抗,那就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嚴重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從本港社會一度陷入嚴重內耗的慘痛教訓中,越來越多的市民厭棄紛爭,感到不能再在「泛政治化」的漩渦中蹉跎歲月,深刻體會到習主席語重心長的告誡:香港需擺脫「泛政治化」漩渦,專心用好「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人民幣國際化等重大機遇,齊心協力共謀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