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
當晚住宿的酒店在《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演出的實景劇場東南側,店名「照見山居」。抵達時近黃昏,天色陰暗間跟着領路的管理員尋房間,半路遇見一座立於水上的巨石雕。步履匆忙,未看清楚。行程表說明進房休息再吃飯。放下行李,突然有人敲門告知先上「禪香課」。
摸到課室,年輕女老師在等待。時間在老師優雅的語氣裡變得緩慢。作家們聽老師指導,輕輕將香爐裡的香灰打散,再以香壓壓平香灰,接着將香篆置於香爐中,用小匙挖取香粉一點一點填積,過後把香篆提起,得一福字。將福字點燃,煙霧裊裊上升。深吸氣,緩吐氣,從製作「福」字開始,到燒點香煙,整個過程是在叫人平心靜氣。
聞香之後的晚餐應素簡,餐廳佈置得佛意禪情,菜餚非全素,寬容的主人供食客自由選擇。吃過飯漫步到表演劇場,坐下,《音樂大典》正好開始。春季來到登封少林寺,春雨綿綿在想像中異常詩意,天天下雨就不好玩。自下機那日,鄭州的春天以行動敍述綿綿春雨究竟是怎麼回事,三天來這雨沒停過。自鄭州市區開車過來,大約一兩個小時,癡癡糾纏的雨跟着走,到了登封不但不稍為客氣收斂,反而淅瀝嘩啦用傾盆式的姿態迎接世界各地的作家。
下車後隨群眾朝少林寺慢慢走去,路上風景是雨雨雨。風有點大,低頭看雨傘以下的景色,跑鞋濕淋淋,地上濕漉漉。風小一點趕緊抬頭,路旁花樹多落個清光,禿禿的枝幹在雨中淋浴,卻有數棵昨天剛認識的紅葉李,毫不在乎風吹雨打,昂然挺立。
昨晚到「簡讀書館」聽「自在春風,自由誦讀」詩文朗誦會,其中有人朗誦,詩裡提紅葉李,起初以為聽錯,是紅葉樹或李樹?身邊的中國作家,指着布幕上紅色的花樹,這花的名字就叫「紅葉李」。原來這兩天在鄭州路旁相遇的那些紫紅色的葉子和花便是。聽完出來,回頭見簡讀書館門口對聯:「花香食香色香不如書香,讀人讀事讀物必須讀書。」我得好好讀書,沉默無聲的我對自己說。那中國作家回答我的語氣略輕蔑,他應是不曉得熱帶國家沒紅葉李。雨天拍照有點難,仍掏出手機,匆匆拍幾張。前後左右都是人,不是套着五顏六色的雨衣便是打傘的遊客,下雨阻止不了旅人的遊興。
名聞天下的少林寺,廟門不大,廟外那些大樹全專心一意,不受周邊的誘惑昂首朝天空生長。巧遇下雨天,地上的倒影令風景益發豐富多元,四周水氣氤氳,樹下的遊人不理寒冷氣候,忙着尋最好的位子把自己和少林寺的合影帶回家,到處晃動着不擔心被大雨淋濕的自拍棒。
穿過「天下第一 祖庭」匾額下,裡邊人潮更擁擠,香煙在雨傘頂上裊裊飄升 ,下雨沒影響求神拜佛的人燒香。遊人和香客皆縮着身體,雙手抱胸走路,我們不斷向前,過了一重門又一重殿,許多雕刻牌匾,沒能停下觀賞,唯待回家找資料。有人佇在「泉州少林寺歸山紀念碑」背後靜靜昂頭,雨帽沒戴上,雨水濕了頭不影響他的閱讀慾望。我站在他對面的一塊碑,看着金庸敬書的「少林秘笈國之瑰寶,拜領珍藏感何如之」,公元二千年四月題。小字註明「題《少林武功醫術秘笈》」。同一塊碑下邊更小的字,是金庸簡介和他十五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的武俠小說書名。少林寺釋永信法師為這碑特別辦了一個《金庸先生為少林秘笈題詞碑揭碑儀式》。儀式上金庸發表了他對少林寺的尊敬。「少林寺名揚天下,我在作品中許多次寫了少林寺,可對少林寺沒有說過一句不恭的話,所以,來到少林寺我是坦然的。中原在歷史上就多有慷慨正義之士,有正義和正氣的悠久傳統。我作品中的少林寺一直是名門正派的代表,因為少林僧人鋤奸佐唐、抗倭保國等事蹟在傳承着為國為民的正義精神。」
都說「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說的何止武術?這功夫除了武打,更重俠義精神,少林寺的美名有部分是少林僧人打出來的。隋朝末年,少林寺僧侶組織力量與山賊作戰。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助唐有功,皇帝封賜稱僧兵,此後輔助地方政府和正規軍隊,這讓皇帝時常到少林寺遊幸。到了元朝和明朝,少林武僧都為朝廷立功,清朝戚繼光對抗日本倭寇海盜的武術也是召集少林僧人研究出來的拳法和棍法。清朝明令漢人不可習武,然而少林寺與皇帝的淵源不斷。康熙親書二方匾額,雍正親覽寺院規劃圖,大手筆重建重修,乾隆親臨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寫下眾多詩詞和匾額。舉世聞名的少林寺,不留影等於白來。雨稍停或變小,趕緊拍照,起碼要有自己在少林寺裡的一兩張照片,證明到此一遊。
這是第四次少林遊,也是第三次看《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舊地重遊和舊戲重看總有許多感觸。當晚風雨極冷,羽絨服亦不管用,幸好邀請單位提供每人一條軍大衣。看着風中表演者,從開始到結束都在座位上如不動的那幾位和尚,簡直是難度極高的考驗。通不過考驗的是來自南洋的觀眾,初始對公用軍大衣排斥,最後經受不住冷風吹襲,將大衣披在腿上禦寒。
再回酒店方見房內有一紙說明「照見山居最大的特點是禪修主題,以僧人一日生活為參照,山居內設禪堂、香道室、禪武堂、抄經室等,推出了早課、禪示、禪瑜伽、禪武、禪香、禪茶、禪樂、過堂素齋、抄經、發願祈福等近二十項禪修體驗項目,免費為入住遊客提供體驗。」第二天上午趕去體驗「禪武」,年輕好看的少林武僧看着花拳繡腿、手腳亂晃的作家,肯定充滿絕望,感覺後繼無人,他不忍草草了事,耐心把八段錦教到三段錦,「禪武功夫」的短期課程宣告結束。接下去的武術成就,就看各人的造化。
退房前拉着行李出來,又見佇於水上的巨大石雕,拍一張照片,回來在網上搜索「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寺院的規模也逐漸擴大,僧侶日益增多,少林寺逐漸成為禪宗祖庭。達摩在少林寺修行多年,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於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我竟遇到禪宗開山鼻祖達摩禪師!「照見山居」的氛圍和感覺,叫人依依不捨,轉回頭看,達摩在雨中看着我們離開,似乎告訴我們「緣來則聚,緣盡則散」。如果真的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讓我們珍惜每一次在一起的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