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生活語絲】愛國學校

2017-09-04

吳康民

在書架上翻開一本老舊的《香港教育年鑑》,是上世紀一九六一年出版的,距今已有五十六年。其中有「香港中文中學」一欄,許多已經不再存在。一方面是港英當局早年大力推行官立、津貼學校教育;另一面是社會風氣崇尚讀英文書院,中文中學已經式微。至今能維持下來的只有幾家被稱為左派的學校,我所主持的培僑中學算是一家。

二戰以後的香港,中國國民黨主辦的中小學佔主要地位。國民黨僑委會作為基地的所謂「僑辦」中小學是國民黨勢力的主要根據地。那時候,國民黨僑辦的華僑中學、仿林中學、德明中學、同濟中學等都是國民黨勢力的據點,幾家國民黨辦的中學校長都是國民黨僑務委員會的委員。後來我們突破了中華中學這個堡壘,爭取了其校長黃祖芬「起義」。其他的幾家國民黨主辦中學都因經濟困難,台灣不予資助而陸續結束。包括同濟中學、仿林中學、知行中學等。

加上港英當局加速把中小學「公有化」,國民黨在教育界的勢力不敵經濟壓力,陸續退出。港英當局基本上佔據教育陣地,只剩下幾家愛國學校掙扎求存。如果按照當年中共駐港頭人的理論︰「經濟困難,不如不辦」,愛國學校早已銷聲匿跡了。

愛國學校的堅持,既要克服政治上的壓力,更要抵禦經濟上的壓力,雙重壓力下的生存,實在不易。愛國學校是香港的愛國勢力的重要據點,在二戰以後初期如是,直至今天仍然如是。如果二戰以後沒有香港的幾家愛國學校,解放初期對華南地區輸送革命幹部,並作為華南地區的後勤基地,華南地區的解放鬥爭,是否較為順利,實在存疑。

今天香港已渡過九七回歸關頭,香港愛國學校是否已經完成歷史任務,這不好說。我們只能說,香港愛國學校今天面臨新的時代任務,作為一個革命陣地,任務沒完沒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