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2017-10-12
■論壇現場。 本版圖片均由中華文化學院提供■論壇現場。 本版圖片均由中華文化學院提供

--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論壇在京舉辦

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論壇近日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行,10位中外知名學者圍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與互通、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共議推動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繁榮,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中華文化學院院長嚴雋琪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第十一屆民進中央主席、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亦表示,當前,需要努力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用百姓聽得懂的話語講清楚中華文化,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是次論壇聚焦「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倡導以文化共存反對文化霸權、以文化交流打通文化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增進各國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推動形成當代世界真正的共同價值。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與互通、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吸納與創新、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機遇與挑戰、中西文明對話與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等四個議題展開深度對話。

保持民族特色 傳播中華文化

嚴雋琪在致辭中表示,中華文明始終尊崇不同文明間發展機會的均等和發展方向的自主,對促進人類文明的包容發展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嚴雋琪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支撐。中華文化學院將以研究、傳播和復興中華文化為職志,強化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努力建成愛國人士的培養基地、中華文化的傳播窗口、文明互鑒的交流平台。

「21世紀的世界文明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許嘉璐指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與殖民、戰爭、壓迫相伴而生的西方現代化走向了歷史的反面。「中華民族是吞食苦澀甚多而甦醒過來最快的民族之一。」他認為,中國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各國只有立足於本國的民族文化,保持本國的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獨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認識自己,從而走向世界。當前,要努力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語講清楚中華文化,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開放對話 世界文化互融互鑒

著名漢學家、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教授沃爾夫岡.顧彬認為,中國是歐洲文明的「福分」,中華文化一直為西方文化提供滋養,但長期以來,西方人並不了解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對話歷史,更不了解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他說,「如果說20世紀的德國哲學是『我者』與『他者』的對話,那麼今天的世界就是『我者』與『夥伴』的交流,開放對話為當今世界不同文化間互融互鑒、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開了大門。」

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同行

在當日的論壇上,多位來自宗教、歷史、哲學等領域的知名學者形成了三點基本共識。其一,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延續至今的偉大文明,崇尚孝悌、尊奉民本、注重和諧、追求大同,對於當今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和當代價值,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一套明顯區別於西方價值的文化資源,為構建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了獨特的東方智慧。

第二,文明因互相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融互鑒的歷史現實充分說明,多樣性與差異性是不同文明互補共融的基礎。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中華民族是開放包容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善於學習創新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互鑒互融的重要動力,亦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淬煉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支撐。

第三,中華文明完全可以為新的全球化時代注入更為積極進步的文明內涵,中國應當、亦必須在保持深沉的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努力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為優化全球治理秩序、塑造人類美好未來探索更好的共贏之路。

據悉,中華文化學院為紀念成立20周年,9月以來已相繼舉辦「中華文化與宗教中國化」、「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等高端論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