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在回歸祖國和中國的崛起等形勢下,普通話迅速在香港流行和越趨普及。有報告指出,普通話已成為香港第二大語言,政府更加重視香港學生的普通話和語文能力,學校更開展了普教中課程。
到底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學好普通話呢?首先,普通話課程的設計很重要,漢語拼音教學是必備的基礎內容。學好拼音才能學好普通話,甚至還可作為學習普通話的工具。
以拼音檢驗發音
有人認為學習普通話口語比學習漢語拼音更為重要,我不認同此觀點。通過學習拼音,來掌握普通話的發音,並依靠它檢驗漢字發音是否正確。例如,學生學好聲母 zh、ch、sh、z、c、s,能準確掌握平、翹舌音後,看到這些聲母的漢字,就能準確讀出漢字的發音。可見打好拼音的基礎,才能更好的學好普通話。
那孩子什麼時候學漢語拼音最合適呢?內地是在一年級語文課的第一學期先有拼音教學,之後才進行語文課的教學。這種拼音先行的教學措施在內地已成熟而且非常有效,並流入香港。近年香港大多數學校在實施普通話教中文時,在初小集中教拼音。但是學習拼音絕不是一年半年就能結束的課程,它是伴隨着學習語文的整個過程。
有人會問:熟練的口語有利於學習拼音嗎?在普通話科課程中,口語訓練,話語模仿、聽說活動是教學內容的主體,而拼音學習傾向知識性,口語能力掌握對拼音的依賴並不大,主要是先積累多一些口語和詞彙,但對學習拼音是有利。例如,學習聲母、韻母的讀音,會借助常用字詞,如學習「x」,老師會用西瓜的「西」,聲母「x」旁邊畫個西瓜,母語是普通話的學生,一看就懂,但對粵語學生來說就完全不同。
具備普通話口語基本能力,學習拼音可事半功倍。內地學生能在小一入學的初始階段,順利掌握整套拼音,而香港小一學生因為他們不具備基本的普通話交際能力,所以要付出更多的時間。
拼音對普通話學習固然重要,它本身也需要有一定的口語基礎。因此,我們應先培養學生聽說普通話的能力、習慣和興趣,同時學習拼音,這樣會更有利學好普通話。■邊紅珠
簡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