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仁教授引述唐氏遺孀鄭孟霞(霞姨)的說法,著名編劇家唐滌生於一九一七年六月十八日,今年是他的百歲誕辰了。內地學者推斷唐滌生大概是在上海出生,直至一九三五年才回到廣東中山上學。一九三七年初,他回到上海,先後入讀「白鶴美術專科學校」及滬江大學,並加入了名人雲集的「湖光劇團」,活躍於京劇、話劇和電影圈中。在上海,祖籍廣東省香山縣的唐氏是顯赫家族,歷代人才輩出,包括多位曾留學西方的企業家和政要。在上海長大的唐雪卿是唐滌生的堂姊,與粵劇伶人薛覺先結婚,也是薛氏在舞台和銀幕上的拍檔。
一九三七年夏天,唐滌生來到香港,找到堂姊,加入了她和丈夫於一九二九年共同創辦的「覺先聲劇團」任抄曲員,並在同年九月二十三日與薛覺先的幼妹倩儂結婚。自此,唐氏隨受僱於「覺先聲」的名編劇家馮志芬和粵劇、電影、戲曲史研究三棲的麥嘯霞學習編劇,從中得以充分理解薛派的改革精神。
抗戰勝利後,唐滌生開始嶄露頭角。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香港多個編劇家如馮志芬、莫志勤等北上發展,唐滌生成為少數留港的編劇家,在其後兩年間寫了八十五齣戲,產量驚人。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五年間,他的平均產量是每年約二十齣。唐滌生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寫出超過四百四十個粵劇劇本,而且質量並重,是因為他常接觸不同的媒體,從中發掘靈感和開拓不同的題材。
一九五六至一九五九年是唐滌生創作的高峰期,重質多於重量,平均每年產量不到十部,但為芳艷芬、白雪仙、吳君麗等名旦的二十多齣戲,成為香港粵劇的經典劇目。
為向這位粵劇編劇翹首致敬,香港粵劇學者協會舉辦展覽、講座和演出等一連串活動。「唐滌生改革創新之路」展覽和講座於十一月四日在高山劇場新翼一樓展覽廳舉行,展期至二十日才結束;而在十一月十一日和十一月二十一日分別在高山劇場和沙田大會堂主辦兩場演出,演出嘉賓包括譚倩紅、李鳳聲、鍾麗蓉、楊麗紅、白雪紅、何偉凌、阮兆輝等名伶。另外,葉紹德編撰、張敏慧校訂的《唐滌生戲曲欣賞三》,亦已面世,由於選用泥印劇本原稿,讓讀者一睹完整的唐滌生名劇原貌,實在是唐迷的佳音。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