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呂玉郎和楚岫雲、陸雲飛等組成永光明粵劇團。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他便離開香港,返回內地定居。據《粵劇粵曲藝術在西關》一書記載一位老戲迷陳叔的回憶,「當時(1949年)他們(呂玉郎、楚岫雲、陸雲飛)屬永光明,經常在樂善戲院唱戲,陸雲飛、呂玉郎、小飛紅搭檔,唱完戲一散場,呂玉郎就開摩托車搭着小飛紅到和吉新街找陸雲飛吃消夜。」陳叔當時才十多歲,粵劇演員經常在樂善、太平戲院唱戲,他常見到這幾位粵劇藝人結伴到對面金陵飯店(現采芝林附近)吃消夜。
1952年呂玉郎參加匯演,在《平貴別窯》中飾薛平貴,獲得中南區戲曲觀摩演出演員獎;同年該劇再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演員一等獎。
1957年,他和林小群等組成太陽升粵劇團,演出《玉簪記》、《附薦何文秀》、《牡丹亭》、《拜月記》等優秀傳統劇戲碼,常常是座無虛席,且歷演不衰。一次,呂玉郎和林小群在太平戲院演出《附薦何文秀》,前來觀看的多是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當他演到被發配充軍時,身穿黑海青,腳拖蹭鞋,手戴鐵鎖,舉動瑟縮,悲歌一曲,令千百觀眾為之傾倒,從此聲名轟動港澳。
1958年,省市粵劇團進行合併,呂玉郎調入廣東粵劇院,一說他擔任二團團長(廣東粵劇院網頁);另一說他和郎筠玉出任三團副團長,團長是曾三多,主要演員有王中王、王中玉、陸雲飛、梁國風、張玉珍等。(後一說見梁沛錦編撰《廣州粵劇發展1949-1965》第185頁)
1959年8月,廣東粵劇團由馬師曾、紅線女、呂玉郎、林小群、靚少佳等名演員組團,應金日成元帥的邀請參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四周年慶祝活動,先後到平壤、咸興、興南、元山、開城、新義州等地演出,歷時四十四天。在這期間,金日成元帥和崔庸健委員長等領導人曾上台祝賀他們演出成功。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