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喉小生」呂玉郎眷戀故土,熱愛家鄉,1958年,他和林小群、王中王等演員回沙坪、古勞、鶴城等地演出,並親自到金峽水庫、石門水庫工地為民工演唱。1963年,他帶領廣東粵劇三團回沙坪演出,一晚,由文覺非、陸雲飛等合演短劇《三件寶》、《借靴》、《盲公問米》。因南山露天劇場爆滿,場外人山人海、水洩不通,致使演出無法進行。當晚呂玉郎本來是沒有演出任務的,但他看到這情景便馬上走出台前,用鶴山話對大家說:「各位鄉親,現場已滿座,在場外的鄉親請到人民禮堂購票,我和鄭綺文等藝員為大家加演《碧桃錦帕》。」場外頓時歡聲雷動。
十年浩劫開始,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呂玉郎、文覺非等粵劇名角被紅衛兵當場揪鬥,不分男女都剃陰陽頭,後來,全部送到粵北英德茶場改造。呂玉郎改造得「略有成效」,抽調回來演出樣板戲,但在綵排時,被軍代表當眾羞辱,批評他的唱做都是舊的一套,歪曲工農兵形象。1971年,他最後一次回鄉,當晚在曬穀場上為鄉親們清唱一曲《沙家浜》。鄉親看到他憔悴的面容,不禁為之淒然淚下。1975年底,呂玉郎竟一病不起乃至與世長辭,終年僅58歲。
呂玉郎繼承薛覺先派的特長,擅演溫文爾雅的小生角色,如《牡丹亭》的柳夢梅、《拜月記》的蔣世隆、《玉簪記》的潘必正、《附薦何文秀》的何文秀等,均受觀眾讚賞。他的演唱風格深受「薛腔」影響。在「問字攞腔」的基礎上,喜歡用「籲」字音拉腔,形成鮮明獨特的個人特色唱腔。呂玉郎嗓音條件十分好,演唱時聲音圓潤、明亮,高低自如,有「玉喉小生」的美譽。他原名呂庭鏡,故時人把具有他的唱腔稱為「鏡腔」。
呂玉郎不但能演,而且也能編。解放後,他自編過十多個劇碼,如《劉金定斬四門》、《梁山伯與祝英台》、《神水瓶》、《智取生辰綱》等。呂玉郎有兩子兩女,長子呂洪廣繼承父業,成為香港粵劇舞台的中流砥柱。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