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學語習文】魏晉政治黑暗 追求個性解放

2017-11-08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清談文化的代表,當時政治黑暗,不少知識分子為了逃避政治迫害,寧願隱居避世。 資料圖片■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清談文化的代表,當時政治黑暗,不少知識分子為了逃避政治迫害,寧願隱居避世。 資料圖片

最近講一篇課文,選自《世說新語》的4則片段。

第一則記述孔融年少時求見李膺,自稱與李有「親」,說他的祖先孔子與李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所以是「奕世為通好」。當眾人稱這小孩了不起時,陳韙則批評孔「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結果反給孔融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一句難倒。

第二則是描述嵇康儀表不凡,有風姿,像獨立之孤松,將崩之玉山,蕭肅爽朗,很有格調。

第三則描寫潘岳的外貌俊美,引起婦女牽手縈繞。左思貌醜卻要東施效顰,結果給婦人吐口水。

第四則記述王徽之雪夜未眠,忽然興起,乘舟訪戴逵,但舟至而不入室,聲稱「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以上4則顯示了孔融的聰慧、嵇康的儀表不凡、潘岳的貌美和王徽之的率性而為。

《世說新語》為南朝宋國劉義慶所撰,內容表現漢末魏晉名士的行為舉止。魯迅把此書歸類為「志人小說」,即記載人物的小說。

雖名為「小說」,但作者以記述真人真事的筆調行文,歷代學者認為此書能反映當時人物的風尚,即所謂的「魏晉風度」。

為求自保 避談時政

「魏晉風度」的出現,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當時政治黑暗、戰亂頻繁,知識分子為求自保,一改漢末「清議」-評議時政的風氣,而改為品評人物、追求個性自由、配合佛道思想、談「無」說「玄」的「清談」。

清初王夫之說:「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談議絕。」正好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處境。

為求逃避政治上的迫害,當時著名的知識分子選擇隱居避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賢」,分別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不過由於他們名氣太盛,雖說要逃避政治,但當時的政權均不會令他們得到安寧,七賢因此裝瘋、服藥、飲酒,以期得到解脫。

裝瘋賣傻 不修邊幅

他們放浪形骸,不修邊幅、灑脫倜儻,以解內心的憂患,卻又成為了一時的風尚。如劉伶每每爛醉如泥,經常不穿衣服而裸露身體,被人譏笑時,卻反罵人:「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當然,魏晉名士追求個性自由,表現典雅風尚也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當時世族政治已趨穩固。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九品中正的選士制度下,世家大族控制了高官厚祿,在「莊園」經濟的豢養下,世族子弟不事生產而又能養尊處優,故能崇尚風流而不涉俗務。

養尊處優 不涉俗務

及至東晉,世族政治更趨定型。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世族實際與皇室共治天下。「舊時王謝堂前燕」,王、謝兩家基本控制了晉室政治。

此兩家的王導、王羲之、王徽之、謝安、謝石、謝玄等皆為著名人物。但是也有追求率性自然、任意無為而鄙視物質,甘願窮苦潦倒的例子。

最典型的莫過於雖出身大族,但卻不為五斗米折腰,「歸去來兮」、「復得返自然」的陶淵明。

魏晉時期是知識分子表現自我,追求個性解放的時期,但這種追求卻孕育自政治黑暗的背景。

「魏晉風度」是這一時期的文化特徵,而《世說新語》則把它記錄下來。■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8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