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文言精讀】雖有巧手 更重修養

2017-11-08

莊子筆下,有不少高人身懷絕技,其巧奪天工之技無不令世人歎為觀止。莊子其後便會通過高人之口闡述道理。對於工作,世人多着眼於眼前的技巧而忽略了心神的修養工夫,也不諳道與自然的關係。

莊子認為,具備絕頂技藝之人,務必先修心養氣,忘卻自我與得失,再順應自然,心神合一,方能鑄成大器。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齋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齋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梓慶之所以能夠「以天合天」,鑄成大器,全因其心神跟一般人不同。梓慶對工作之認真由其心齋的時日可見。心齋三日,忘功名利祿;心齋五日,忘得失好壞;心齋七日,已渾然忘我。以此心神境界為基礎,再觀察自然,然後將鐻樹齊一,始全神貫注動手製作。

所謂非凡的技藝,必具非凡的境界。梓慶之神乎其技,全賴於此。世人欲見賢思齊,便應以修養為本。

譯文

梓慶以木塊製作成樂器的掛架,看見的人都驚歎其鬼斧神工。魯侯召見他並問道:「你有什麼特殊技藝呢?」木匠回答:「我只是個工匠,怎會有特別的技藝呢?不過,我悟出一行事之道。我在工作之前,從不敢損耗真氣,必先以心齋靜心養氣。心齋三日,心裡不敢存有把事做好便會被賜賞官爵俸祿的念頭。再心齋五日,不再擔心別人會讚歎或批評我的技藝。又心齋七日,便達至忘掉自己有四肢形體的境界。當時的狀態,心裡沒有朝廷,沒一絲雜念也不受外界影響,全神貫注於製作。然後進入山林,觀察木料的天然性能,把鐻的形體與樹幹的形體齊一,然後才動手製作。如果不是這樣便不會做。以我們的心神與自然樹木契合,器成如鬼斧神工,便是這個道理。」

模擬試題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文句譯為白話文。(6分)

1. 「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齋以靜心。」

2. 「齋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

參考答案:

1. 「我在工作之前,從不敢損耗真氣,必先以心齋靜心養氣。」

2. 「又心齋七日,便達至忘掉自己有四肢形體的境界。」

■謝旭(現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任教,教授中國文化課程。考評局資深主考員與閱卷員。資深中文科與通識科老師、哲學博士、文學碩士、專欄作家。)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