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珠落玉盤】言簡意賅易理解 長篇大論害人命

2017-11-08

現今香港人,喜歡閱讀的人漸少,閱讀時間也是漸少,常人每天看屏幕的時間都比看紙張的多。故日常聽人演說閒談,或讀其書信文章,多愛東拉西扯,每多冗文沙石,聽了半天,讀了數段,往往仍不知其所指。

言辭簡單 意思完備

不論做文章,還是演講閒談,必須力求言簡意賅。「言簡意賅」,意思是「言辭簡單而意思完備」,即古人所說的「意則期多,字惟求少」。語言蕪雜冗贅,不但影響表達,妨礙他人理解,也虛耗讀者聽眾的專注力,令主題焦點分散,受眾因而難以掌握要旨。

再說,「時間即是生命」,魯迅便認為浪費別人光陰,無異於殺人害命,人生匆匆數十載,本已短暫,又何苦浪費他人青春,聽你講無謂閒言?有話當宜擇重點簡潔交代,這是說話者的責任。

《唐宋百家叢話》中記述了一則關於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逸事,今日讀之,仍堪玩味,頗有啟發性,筆者於此略譯如下︰

話說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時,時常與同事出門遊玩。有一回,他們看見一匹飛馳的馬在道上踏死了一隻狗。歐陽修於是跟同事說︰「你們試描述一下這件事。」一位同事率先答︰「有犬臥通衢,逸馬蹄而死之。」另一位也接着試答︰「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

這兩位翰林院的同事自忖答得不錯,怎料歐陽修卻評價說:「要是讓你們編撰歷史,只怕一萬卷也寫不完。 」

那兩人不服氣,問歐陽修:「那你認為該如何記述?」歐陽修答道:「逸馬殺犬於道。」兩人聞歐陽公此言,都面現慚色。

文約事豐 意思不差

歐陽修用最少的文字,表達的意思卻絲毫不少,便是「言簡意賅」了。以上這則名人軼事,說明了古人著述也講究文字簡煉,《史通》作者劉知幾便認為史家敘事應力求「文約而事豐」,不知這是否受了歐陽修這故事影響。劉勰也在《文心雕龍》中提出「文以辯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之說,主張不論文章抑或講話,最重要的,乃內容的質素,而非文字多寡、發言長短。這似乎也是針對其時一些文人做文章的流弊。

寫文章或演說當求精彩生動,擲地有聲,而在此之前,首先須做到「言簡意賅」。要言簡意賅,發話者要有清楚的頭腦。先要知道自己發言的目的為何,清楚主旨所在,措辭行文便須統統為主旨服務,不作閒言語。

其次,發文、發言者的語文素養、語感也十分重要。語感出色者,寫作、說話時總能分神兼顧行文語法,避開病句冗文、歐化句式的陷阱,而遣詞造句上也往往能匠心獨運,務求令語言更簡潔、精準、生動、有趣。至於培養語感的方法,其實說出來都是老生常談,無非就是多讀書、讀好書罷了。「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是見道語。■李昂尼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