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小武與小生

2017-11-28

俗語說有文有武,粵劇行當既有專演武場戲的小武,自然也有專演文場戲的小生;但是彼小生不同此小生,過往的小生是專演文戲的生角,今天的小生其實是第二文武生,文場、武場同要兼顧。

在未實行「六柱制」之前,粵劇存在小武和小生兩個傳統行當,都有各自的首本戲。小武演武場戲,專演年輕的武打角色,不過就不像京劇分長靠和短打兩類角色。小生演文場戲,出演年輕的書生、文士,例如《西廂記》的張生、《寶蓮燈》的劉彥昌等。小武的演出要威武、矯捷、有英雄氣概;小生要表現出斯文、儒雅、具書卷味道。小武以打為主,腰馬腳門自然要好,氈子功、靶子功更要熟練,卻不一定需要擅唱;小生則相反,以唱為主,一定要有好嗓子,唱功好是必須條件。因此,以前的小武演員,很多都未必擅唱,但個個身手不凡,不單只武藝底子好,而且更有一些個人絕技,例如「武狀元」陳錦棠的「飛枱」絕活,令觀眾拍爛手掌。

小武要演武場,自然須習武。粵劇武打以南派為宗,講究硬橋硬馬真功夫。而在舞台上,最能呈現南派真功夫的要數「手撟」和「五色真軍」。「手撟」即徒手對打,相傳由少林弟子洪熙官所傳授,是真正可以搏擊的武術;「五色真軍」是指在粵劇舞台上使用金屬製造的兵器,演員如非有實在的武功底子,不敢輕易演出。據聞不少前輩小武演員是真的懂得武功,例如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紅遍省港,有「武探花」之稱的梁蔭棠,演出時可以以真功夫一拳碎椅。

傳統粵劇小武必須學習大量粵劇排場,「排場」是粵劇藝術中極為精彩的演出部分,由特定的情節、表演程式、舞台調度和唱腔組成,有固定的情景和內容。不同行當都有自己應工的排場,以前的粵劇演員一定要諳熟排場,否則難以上台演戲。不少排場本身已經是一個折子戲,劇名便是排場名,若以小武戲為例,便有《金蓮戲叔》、《武松殺嫂》、《鳳儀亭》、《西河會》等。■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