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小武行當的消失

2017-11-21

曾提過阮兆輝兄認為桂名揚復興小武行當,影響深遠;但小武行當最終還是不能在粵劇舞台佔一席位,箇中原因,值得做粵劇傳承工作的朋友三思。

根據一般說法,粵劇承襲漢劇,演員分為十個行當:末(老生)、淨(花面)、生(正生)、旦(正旦)、丑(丑角)、外(正生外加一生)、小(小武)、貼(正旦外加一旦)、夫(老旦)、雜(二花面,五軍虎,堂旦等角色),每個行當均設專門的訓練。

另一說法是清末廣東四大狀師之一劉華東加入粵劇界之後,首先擬定戲行行規,會館章則,使大家有所遵守,又排定班牌角色的名次:如一、武生(生),二、小武(小),三、花旦(旦、貼),四、小生(小),五、正生(生),六、總生(生),七、公腳(末),八、大花面(外),九、二花面(淨),十、男丑(丑),十一、女丑(雜),十二、正旦(夫)。據班牌的角色安排先後看來,最重要的當然是武生,其次便是小武。

小武又名「筆貼式」。「筆貼式」本來是清朝翻譯官職稱,戲行借用以稱呼打武為主的小武;亦有人認為是「不歇息」之誤,因演小武行當的演員,唱唸做打功夫均很吃重,故稱為「不歇息」 。另一說法則認為是「不貼色」的諧音,因為粵劇小武演員為了表演發怒情緒時面頰容易呈血紅色,多不抹粉或少抹粉,故稱「小武」為「不貼色」。

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由於採用「六柱制」,香港粵劇從此便只有文武生,沒有了小武。六柱即六個台柱,分別為文武生、小生(第二文武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及武生。文武生是劇中的第一男主角,他與正印花旦(第一女主角)是擔戲最重的兩條柱。文武生要文武兼善,既要唱得,又要打得,本來在台上以打為主的小武演員,如今除了武場之外,還要演文場戲。由於行當的改變,粵劇的劇目也隨之而改變,由原本表現不同行當藝術的傳統戲碼,變為以男女主角(文武生和正印花旦)為主線的劇情戲。■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