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逾百國畫匯聚中銀 題材多元各展情懷

2017-12-05
■「筆潤時代•圖開新境──中國美術作品2017年香港展」現於中銀大廈展出  (主辦方提供)■「筆潤時代•圖開新境──中國美術作品2017年香港展」現於中銀大廈展出 (主辦方提供)

位於中環的中銀大廈內,依舊人來人往,而最近在一樓的大堂及三樓的展廳內,則多了一百餘幅畫作,是為「筆潤時代•圖開新境──中國美術作品2017年香港展」。是次展出作品題材及形式均多樣化。在忙碌工作同時,大家不妨偷一偷閒,放慢腳步,欣賞一下這些賞心悅目的作品。展覽由即日起至12月15日。■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是次展覽由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國立書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主辦,展覽匯集了當今活躍在海峽兩岸暨香港的美術家的水墨藝術作品。參展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廣泛,既有花鳥、人物題材,也有山水和城市風光;既有寫意、工筆畫風,也有工寫相兼的完美結合;既有對傳統書畫藝術的繼承,也有站在前人基礎之上,融匯古今、別開生面的筆墨創新。每一幅作品,或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的看法,或展現個人的生活經驗,或表達對某事某物的情懷,每一幅作品,均是一個故事。

張文華:愛西部風光

是次參展的畫家張文華帶來了水墨作品《高山水靜》,作品筆墨濃厚,展現出頗具氣勢的高山,作品所展示的,正是中國西部的壯麗風景。他自小喜歡畫畫,習畫已有四十餘年了。張文華畫筆下所展現的,多是以西部為主的山與水。他告訴記者,以前喜愛畫人物,作品多以人物為主,因為某次參加一考察項目的經歷,讓他的整個繪畫的主要路向均轉變了。

自1982年起,他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工作,其間參與了一個國家項目──「青海岩畫考察」。 在這六年間,他的足跡遍及整個青海,也多次到訪西藏、新疆,漸漸地,他對西部的山與水漸生情愫,此後,便開始把自我對西部風光的感情盡情地揮灑於畫紙中。「經過那次的岩畫考察,我的繪畫志向定在西部的山水畫上了,我的作品主要以水墨為主,然後再輔以顏色。其實我也喜歡江南的小橋流水,但相對之下,我更愛大山大水,那種厚重與豪放之感,跟我的性格也很符合。」張文華曾於一本名為《美術的雜誌》擔任行政管理的工作,而他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已退下火線了,因此便可放開手,全情投入地繼續創作中。

李秀峰:以人物傳情

站在李秀峰的作品《古鎮美容師》跟前,會發現眼前畫中這個身材較粗壯、輪廓深邃的女人,並不像中國的女子,原來這位「城市美容師」來自俄羅斯,這位普通的俄羅斯清潔工在某天還是如常地為城市進行「美容工作」,但這個情景卻深深地打動了當年身在俄羅斯的李秀峰,驅使她畫下了兩位「城市美容師」。「任何一個城市一旦離開了這些最基層的勞動者,便會又髒又亂。藉茬o幅畫,我想歌頌勞動者,因為勞動最美,勞動最光榮。」

李秀峰告訴記者,她平時以畫人物為主,對象通常是西北的少數民族。她生於河北,在甘肅待了有五六十年,從小喜歡習畫的她,即使曾經當了二十多年的兵,其間也從未放棄畫畫,而又因為曾經讀醫的關係,令她對人體特別了解熟悉,「我待在甘肅多年,又是學醫出身,對人體最熟悉,所以對人物畫特別有興趣,也是我最擅長的題材。」李秀峰談話間總帶幾分豪爽。「人物是最能夠直接表現出精神面貌,像是山水、花鳥就帶點抽象,但在人物中所表現的喜怒哀樂,一眼就能看出來,筆墨當隨時代,人物與時代精神結合,所表現的或是歡快,或是喜悅,或是憂愁,是最能直接給觀眾一種觀感。」

崔西民:弘揚中國文化

當大部分畫作都集中於山水花鳥的題材時,來自北京的畫家崔西民則帶來一幅名為《圓覺菩薩》的工筆畫,畫中的觀音菩薩予人寧靜祥和之感。談到此作,崔西民表示希望藉此表達大愛無疆,積極向善的意思。信奉佛教的他,一向嚮往與人為善。崔西民自言一直鍾情於中國傳統文化,來自北京的他,自六歲起開始在北京少年宮習畫,一直專注於國畫的領域,多年來從未間斷。

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茞`厚的情意結,同時有感外國人對於中國畫不了解,因此崔西民一直希望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弘揚海外。「中國畫是中國的國粹,我在世界各地五十多個國家辦過展覽,我想通過把我們最好的傳統文化展現給世人看,通過這種交流,讓大家更加了解我國的國粹,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樹立良好的地位。」「西方的畫注重形似,而中國畫則注重傳神,寫出意境,把人的內心挖掘出來,襯托一種禪意在裡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