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慢讀的意義

2017-12-09

■ 青 絲

網絡科技的發展,為現代閱讀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海量的信息,所涉獵的知識範圍也比過去更為廣闊,眼界和見識都由此獲得拓展。但數字化快速閱讀,也帶來了不少弊端,如很多人養成了浮光掠影式的閱讀習慣,看完不久就忘了;或記憶過於依賴網絡材料,沒有形成知識上的積累;對很多問題也只是略觀其表象,無法究其底蘊,思維多呈碎片式,缺乏自主性的見解。所以,如何把閱讀「慢」下來,也成為了一個常被提起的話題。

所謂的「慢讀」,其實就是「慢生活」的縱向延伸。有人針對現代生活導致了傳統文化衰退,民眾藝術修養下降的現實,倡導放慢生活節奏,如每吃一口蘋果須咀嚼80至120次,借助特定的儀式感,重獲對於時間的把握。「慢讀」就是把書當成蘋果,為心靈留下足夠的時間,慢慢咀嚼消化書中的文字,令思維變得活躍,於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許多感性的認識,由此獲得啟迪。相比擴大知識面、追求閱讀量的泛讀,慢讀是浸潤式的閱讀,目的是超越浮躁雜亂的信息環境,對書籍有荍馦`入的了解,於情感上產生共鳴,最後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慢讀」首先要有讀書的意願,能夠通過閱讀去發現和體驗未知的領域,培育出自己的思考能力,運用書中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生活,理解各種錯綜複雜的形勢,與他人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這就要求閱讀不能僅滿足於平日的網絡瀏覽涉獵,必須把書研讀透徹,掌握一些經典文本的精髓。明代理學家蔡清說:「欲為一世經綸手,止熟數篇緊要書。」意指想要成為一個治國名手,對社會有茞`刻的認識,就必須熟讀幾本重要的書。這話直到今天也仍有借鑒之處:一個人想要得心應手地處理現實挑戰,就必須對人文學科更為重視,投入時間去真正讀通幾本好書。

其次,「慢讀」要有明確的計劃。現實當中,很多人的生活接觸面有限,知識面向窄,需要有的放矢,多讀一些基本的書,以拓寬心靈和視野,彌補不足。閱讀不能只停留在個性化的一面,也要有公共性的通識補充,才能令自身與社會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有計劃地閱讀,有利於更好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並在觀察生活時有荍馦`的理解,從而善知自處。明代「舉仁學派」學者胡居仁說:「讀書雖多,若不精熟,不若少而精熟。」就是讓人寧可少讀也要務求精熟,才能涵養自己,為整體素質的提升打好底子。

此外,「慢讀」要有切身的體會,才能有收穫。要學會把自己的經歷體驗,與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感性認識,結合到一起。如此不光能增大閱讀的興趣,也是滋生想像力的重要土壤。比如看一本小說,被故事的某個場景觸引,有了代入感,彷彿自己就是書中角色漫遊其中,由此形成情感上的回應。這種寶貴體驗,就是非常重要的積累,日後遇到描寫類似的情景,就會文思敏捷,得心應手。明人薛瑄說:「讀書體貼到自己身上,方有味。不然,雖讀盡古今天下之書,無益也。」就是強調讀書與現實並非是割裂的,讀與思要匹配到一起,愈能感受得深入細緻,受益就愈多,從而整體提升審美的感覺。

當然,想要現代人都捧起書本,完全隔絕網絡閱讀,是不現實的。但是,網絡碎片化閱讀獲取的營養,與閱讀紙質書也是不同的,網絡閱讀只能是「適度性消費」,作為信息獲取的補充手段,只有慢讀才能真正培養思想的能力,為終生的發展打下基礎。了解了這一層,就會心中有數,能夠適當保留一點閱讀的時間,用慢讀來充盈自己的心靈,令自己的思想觸覺永遠保持敏銳。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