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可曾想過將自己的過往經歷寫成一本「生命故事冊」?在「賽馬會齡活城市計劃」的「故事人生精彩一生」活動中,長者可藉着採訪員的協助,撰寫個人獨特的「生命故事冊」,透過回顧經歷而肯定過往人生。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在樟木頭老人度假中心見到了兩位義工採訪員--麥桂卿和麥朗澄,聽她們講述訪問老人的經歷和感觸。
活動共製作了50款故事冊,50位義工分別有4次與長者接觸和訪問的時間。甫見到兩本「生命故事冊」,設計和用料頗見用心,內文字體偏大適宜長者閱讀,並配有長者提供的資料相片及插圖,絕不馬虎。
麥桂卿:想做自己的故事冊
其中一位「生命故事冊」義工採訪員是66歲的麥桂卿,她為一對結婚50多年的恩愛夫婦李偉文、張麗屏撰寫故事。作為擁有40年婚姻生活的桂鄉,當她訪問了這對夫婦後,更相信一生一世的愛,如何實踐及接納對方,以餘生的時間為對方積福。她認為,每個人都有無法複製的特別故事,而她訪問的夫妻最想分享的部分是婚姻生活,訪問初他們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我們兩人一條命」,她同樣會再詢問他們關於事業的起落及特別的經歷和感觸,令兩人的生命故事更為完整。同時訪問夫妻兩人,不免會以其中一人做主導,這時麥桂卿便會主動提問另一位受訪者,令兩人都可以同樣表達看法,「我不只會關注講話的人,同樣會觀察沉默的那位,不會忽略他們的任何表達,平衡兩人的發言機會。」
麥桂卿是一位退休英文教師,一向熱心當義工服務社群,並對是次活動非常有興趣。她表示,「生命故事冊」受到長者的歡迎,除了活動贈予他們的10本之外,還會自行影印派給周圍的親戚朋友,「活動後,我幾次再遇見這對夫妻,他們的生活因故事冊而有了改變,也因為這本書的機緣,使他們月前有機會補影結婚相,令愛情故事更為完美。希望活動可以幫助愈來愈多的老人擁有『生命故事冊』,令他們肯定自己的過往經歷,見證生命價值。」同時,是次活動亦令她開始構思為自己撰寫個人故事冊,希望女兒日後能了解自己一生的經歷,「當父親去世時,我才發現自己對他的很多經歷都不夠了解,所以撰寫故事冊也可以成為一種家庭親子活動,加深兩代人的溝通,極具意義。」
麥朗澄:與老人溝通突破代溝
另一位義工採訪員麥朗澄年僅18歲,就讀於中大醫學院,她負責為活動中最年老的長者--101歲的崔祥撰寫故事。她坦言平時較少與長者接觸,而在今次活動前,她已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例如了解家中長者舊時的生活情況,以填補自己未經歷過的事件的空白,「我會問他們鄉下生活有沒有種植果樹或者養豬養羊,來到香港之後又做過怎樣的散工,以此打開話題,一直聊到他們的退休生活。我訪問的伯伯的工作經歷很豐富,為了家庭生計做過水喉、打鐵、鏟沙等工作,還去過偏遠小島安裝無線電台的紅燈。」她表示自己對這些新鮮的話題極感興趣,亦對伯伯的工作態度感到敬佩。
麥朗澄希望能夠透過採訪活動了解人生意義,尋找生命的大方向,18歲的她生命中還有太多未知數,活動令她學習到如何由遠到近計劃自己的人生,「例如確定自己50或60歲一定要做的事,然後從現在開始努力去達成目標。」而在採訪過程中,她發現自己與上一代有很大的代溝,令她慢慢學會與長者的溝通技巧,讓她更珍惜與家中長者的相處時間,「每位長者都有不同的個人需要,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感官可能不復靈敏,第一次訪問時我犯了一個錯誤,是在伯伯聽力不靈敏的那邊耳朵提問,同樣,他們的視力和記憶力也會退化,可能第二次見面已經不認得你,這時可以用特別的自我介紹來喚醒他的記憶,以便繼續採訪。」她亦開始構思與弟弟一起為家人撰寫故事冊,從而了解身邊人的生命故事。■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