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有故事的橋

2018-01-08

朵 拉

一個很大的「橋」字石刻,邊上小字是「安縣尉陳大方立 列者劉師岳」,這座留下切割痕跡的石碑,好像戴帽子一般,有個左短右長的三角形人字頂,旁邊伴着字體同樣大,但高了很多的完好石碑,鐫刻「安平橋」三字,上下兩旁附小字,「紹興八年(1138年)」在右上角,左下側是「左迪功郎南安縣尉陳大方立」,這樣一看便很清楚了,一字碑應該是原來的石刻,時長日久,歷史長河中上面的兩個字不知為何斷了,包括旁邊的小字,旁邊立着的大字碑,還原了本來的三個字。

佇在最邊上的是一個小型的「安平橋」石碑,碑上說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2月4日公佈」,立碑單位為「福建省人民委員會立」。

三座大小高低不一的石碑後面,嬌艷動人的九重葛,在溫煦的陽光下開得燦爛絢麗,葉子茂盛地翠綠着,和廈門一樣,此地人亦俗稱三角梅。當我叫九重葛時,只有伴我同行的南洋小女生知道。穿過明艷亮麗的紅色紫色鮮花看去,樸素的石板橋倒映在清澈的水裡,波光粼粼的水輕輕地拍擊着堅實的橋礅,歲月就這樣緩緩地,徐徐地,看着不過就是一下一下,但一下下拍去了八百多年。幾個遊人在光影灼灼的橋上拍照。

車開過了頭,原要到晉江安海,卻走到南安水頭,下車地方叫「聽潮樓」,望過對面,見「海潮庵」。目的地是安平橋,先到「海潮庵」,只能說是緣分。雖在海外土生土長,閩南人見廟就拜的文化基因,跟着祖父到南洋再遺傳給我。

穿過「海潮庵」牌樓進去,左邊的廟很新,大約剛裝修,香客很多,香煙繚繞,香火如此盛,應是當地出名的老庵廟。南洋人的庵,是尼姑修行的道場,不知中國也如此說?同來的惠安女陳說安平橋導遊在等,時間不夠無法走遠,我們遠遠拍下「算命一條街」。一條兩旁皆算命館的道路,我便取了這名。走過算命街再往前是鄭成功出生地,是後來才聽說。安海名人輩出,除鄭成功,尚有施琅、朱熹皆曾在此建功立業。

來過的名人還有郭沫若、李叔同和豐子愷等,並留下深情詠歎調。郭沫若手書「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縱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台詩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立於水心亭旁的石刻。我們走到這裡和自安海那頭走來的導遊小侯相遇。專業的小侯立馬開始安平橋的歷史故事。

故事並非從這開始,開創「天下無橋長此橋」奇蹟的時間是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人物則是有遠見的僧人祖派,建橋造路是慈悲行善 ,和尚祖派登高一呼,獲得安海華僑富商黃護以及另一僧智淵籌出巨款,因種種因素,七年後的1145年,僧人祖派與華僑黃護先後逝世,橋仍未建好。1151年11月,紹興二十一年,郡守趙令衿與新興化縣令黃逸,乃黃護兒子,還有智淵和尚亦再度出錢修建,終於在1152年11月建成。橋長五里,為天下最長石橋,故稱「五里橋」。

到了安平橋,方知安海港是泉州四大古代港口之一。海上貿易早在唐朝開元八年(720年),就有東石澳人林鑾「造船航行於渤泥(汶萊)、琉球(日本)、三佛齊和占城等地」並「引來蕃舶通貿」,在《安海志》記載,「斯時,海港千帆百舸,乘風順流,出入海門之間;渡頭風檣林立,客商雲集,轉輸貨物山積,市鎮之繁榮,不亞於一大邑。」難怪安平商人遍天下,確實其來有自。

小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古代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安海正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這時幽靜人少的橋上,我們努力想像「當年自鎮至郡城,商旅絡繹,沿途館舍驛舖競立,專為客商駐夜息足而設」,中國幾次「海禁」,且禁民間使用「蕃貨」,國家立法叫海上貿易看似奄奄一息,善於做生意的安海人自有辦法從事他們的海外貿易,安海商人的聰明,叫海貿事業不只不曾中斷,還產生許多富賈殷商。

在南洋的我們,時時遇到很多勇敢、有智慧、文化也較優秀的晉江人,一直不明原因。佇在五里橋上水心古地,聽安平橋的往昔今日,恍然大悟。安海港口是馬可波羅口中「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的前身。如此道來,早期下南洋的福建泉州人,極大部分都從這安平橋,走向海外的吧?有見地的安海人,建築一座橋,除了把兩岸相連,還將安海發展成「通天下商舶」之商業重鎮。經濟收益是一回事,與外國人通商,交流溝通,見多識廣的晉江人,眼界胸懷自然不同,晉江由此成為生產富豪的港口城市。

到安海來的不只商人,具有800多年歷史的五里長橋名氣大,文人來的不少,可能建橋的是僧人,弘一法師亦曾到安海弘法說經,後人匯集編輯成《安海法音錄》。那是1938年9月的事。應安海水心亭豐德法師邀請到「澄渟院」住了一個多月。「澄渟院」是弘一法師每天聽着安平橋下海水流動和波濤拍擊的聲音取的名字。今日「澄渟院」 的石刻匾額,署名為「一音」,即是弘一法師親手所書。刻在「澄渟院」石門框的一幅楹聯「如來境界無有邊際,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亦是弘一法師手跡。

世上最長的跨海樑式石橋,收集有關歌頌這橋的各朝代書法、詩文,其中包括建橋、修橋的重要歷史資料,單是刻成石碑的有30多方。導遊在碑刻最集中的中亭,耐心又細心地一一介紹,中亭佛殿的石柱上鐫刻着五里橋最為著名的對聯「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據說上聯是智淵和尚所撰,下聯是黃護所對。

這回到泉州,為辦水墨個展和演講,演講出來,黃真真女士過來找我,她聽我演講說是泉州人,堅持海外泉州人到泉州,非走一趟安平橋不可。在我還沒決定赴安平橋約之前,她送我一本精裝版《安平橋志》。因對泉州的感情,我把那堪比磚頭厚重的430頁書,千里迢迢帶回檳城,翻閱時見豐子愷的圖畫。1948年12月,也即是畫中題文說明的頭一句「戊子年冬遊安海......」豐子愷先生帶着女兒豐一吟專門到安海五里橋尋覓老師弘一法師的遺蹟。住在老師曾留宿的「澄渟院」,重新畫了一幅當年託弘一法師轉給「澄渟院」住持觀嚴法師的畫《好鳥枝頭亦朋友》,並題為「禽 鳥 也 知 勤 築 室,啣 泥 帶 得 落花 歸」。

800多年的長橋,不會沒有故事,就像下車地方那殘存「橋」字碑,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故事不論大小,能夠讓人心柔軟起來,便足以感動人,叫人印象深刻歷久彌新,叫人一代一代流傳,不捨得忘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